福建省肉牛产业生产现状、空间分布及发展对策

2018-10-10 05:11黄欣乐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福建

黄欣乐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肉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步降低,经历了以役用为主转变为肉用为主的过程[1]。近年来,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的改变,扩大了牛肉的市场需求,供应趋紧[2-4],肉牛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草山、草坡资源丰富[5],是我国牛肉的主销区。同时,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长三角、珠三角相连,销售市场广阔[6]。因此,福建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有重大意义:一是福建粮食产需缺口大,肉牛作为节粮型畜种,相较猪禽能够更多地再生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可减少饲用粮食的消耗[7],缓解人畜争粮,实现循环经济;二是据统计数据显示,与全国相比,2010-2015年福建省历年牛肉价格趋高,优势显著,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1 福建省肉牛产业生产现状

由《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6》数据可知,2015年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福建肉牛出栏量及肉牛产值两项均排在第25位,年末存栏量与牛肉产量两项均排在第27位。

1.1 生产情况

2010-2015年福建肉牛出栏量持续增长,出栏量从22.35万头增加到29.2万头,增加了6.85万头,平均每年增加1.37万头;出栏量年增长率除2015年比2014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不断提高,2014年增长率达最高值7.03%(表1)。其间,福建肉牛产量呈缓慢增长趋势(表2),从2010年的2.25万t增长至2015年的3.1万t,增长了0.85万t;然而,出栏量增长较大的年份,牛肉产量并不完全与其波动一致(图1)。福建牛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比重则呈波动上升,2014、2015年走高趋势比此前突出(表2)。从肉牛产值看(表3),6年产值增长迅速,2010-2015年共增加18.7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74亿元,特别2014、2015年出现骤然拔高现象,分别比前一年份增高6.5亿元、6.2亿元;除2012年外其余年份增幅均在24%以上,最高年增长率达到47.01%。

注:数据整理自《中国畜牧业年鉴》(2011—2013)、《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4—2016),下同。

1.2 存栏情况

由表4可见,2010-2015年福建肉牛年末存栏量稳步递增;2010年末存栏量为29.55万头,至2015年底已达33.8万头,增长了4.25万头,平均每年增长0.85万头。从年末能繁母牛存栏量看,6年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12年存栏量达到峰值,此后不断回落,至2015年基本同2010年相当;从种肉牛场情况看,2010年福建仅拥有1个种肉牛场,2011年增加了1个,而后直至2015年一直保持2个。但种肉牛场年末存栏量则增长迅速,2010年种肉牛场年末存栏量为639头,2011年仅一年时间即提高了将近4倍,达到2441头;2015年种肉牛年末存栏量继续提升至5年最高值(2825头),相比2010年(639头)增加了2186头。其中,种肉牛场能繁母牛存栏量除2012年略微降低外,基本保持持续增长,2011年、2015年两个节点增长势头迅猛,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26.85%,2015年比2014年增长了233.92%,总体上种肉牛场能繁母牛由2010年的216头增长到2015年的1703头,提高了将近7倍。

表2 2010-2015年福建省牛肉及肉类总产量情况

图1 福建省肉牛出栏量年增长量及牛肉产量年增长量趋势对比

表3 2010—2015年福建省肉牛产值情况

表4 2010—2015年福建肉牛年末存栏情况

1.3 规模化情况

由小农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转变是现代肉牛养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福建省肉牛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2015年福建肉牛养殖场(户)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呈现出了规模化趋势。从表5可知,6年间年出栏1~9头的场(户)数由86342个下降到60778个;年出栏10~49头的场(户)数从1457个下降到1095个。而规模较大的(年出栏肉牛在5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则有所增加,50头以上养殖户数从2010年的140个增长为2015年的155个,其中年出栏50~99头场(户)数上升了18个,500~999头的场(户)数上升了3个,1000头以上上升2个。尽管福建肉牛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速度仍然较为缓慢,但由于福建历年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加上福建近年开展生猪退养等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福建肉牛规模养殖聚拢社会资金的潜力愈发显现。

表5 2010—2015年福建肉牛饲养规模场(户)数情况 (单位:个)

2 福建省牛肉产量县域空间分布

牛肉产量作为肉牛产业的主要产出指标,相较于年末存栏量或年出栏量,能够更直观、合理地反映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状况,故此选取牛肉产量作为衡量指标。采用2015年县域面板数据、2005—2015年县域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rcGIS 10.2软件分析福建牛肉产量县域空间分布情况及11年变迁趋势。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福建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6)》与《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6—2010):农村篇》。根据前人划分标准,将南平市建阳区和延平区、福州市长乐区、龙岩市永定区4个面积大小比肩县(市)的区级行政区单独列出,各地市的其余市辖区各自合并作为1个单元,金门县由于资料暂缺,不在分析之内,一共67个研究单元。

2.1 分布现状

2015年,福建牛肉总产量30732 t,县域均值约458.69 t。牛肉产量分布呈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部低的状态。全省68.66%的县域(46个)牛肉年产量均低于500 t,这一部分的县(市、区)占据相当大的面积,是全省的低产量区域,该46个县域中仅龙海市、云霄县、华安县、诏安县4个县(市)的牛肉产量略高于全省县域均值。而年牛肉产量在500 t以上的区域大致联结闽西南、闽东南,形成了一个V形带,该V型带区域的牛肉产量占了全省牛肉产量的70.29%。V型带中,随着年产量区间的升高,各档县(市、区)数呈金字塔式排列。牛肉年产量在501~1000 t之间的县域数量最多,共13个县(市、区),三明、龙岩、漳州、厦门、泉州、福州6个地市均有分布;这一区间内的县域牛肉年产量全距较大,建宁县与晋江市产量最低,分别为523 t、547 t,接近区间上限的长汀县、平和县、德化县、武平县,牛肉年产量则均保持在900 t以上,武平县达991 t,近上千吨。其次为年产量在1001~1500 t的县(区),共有5个,其中4个聚集于闽西南,分别是三明的宁化县、清流县,龙岩的上杭县、永定区,1个位于闽东南,为泉州的安溪县;处于这一层次的5个县域牛肉产量差别不大,其中产量最高的为龙岩市永定区,为1219 t,清流县次之,为1135 t,上杭县最低,为1015 t。年产量位于1501~2000 t区间的龙岩连城县以及福州福清市2个县(市)共同组成了福建牛肉生产的次高产区,二者产量接近,分别为1860 t和1710 t。牛肉高产区仅泉州南安市1个县(市),其牛肉年产量全省最高,达2453 t,远超位于次高产区的2个县(市),相较全省排位第二的连城县高出593 t。总而言之,福建牛肉生产大体上依靠闽西南、闽东南地区,且其具有3个产量在1500 t以上的主要优势区,分别为宁化县、清流县、连城县、上杭县与龙岩永定区构成的闽西南优势区,安溪县、南安市构成的闽东南优势区,以及福清市构成的闽东优势区。

2.2 变迁趋势

通过各县域2005-2015年牛肉产量增长量的分布,可直观感受牛肉产量的变迁趋势。2005—2015年福建肉牛产量增长量的县域分布,总体而言具有中线低、左右高,南北低、东西高的特征。政和县—大田县—平和县一线,大致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平分全省的中线,该中线沿线县域的牛肉产量增长量基本处于-299~0 t之间,意味着这条带状区域的产量均呈略微下降状态,属于微减区;除中线沿线外,该微减区还包含了西南部、东北部2个典型团块,分别为龙岩市的武平县、上杭县、龙岩新罗区以及宁德市的市辖区、福安市、霞浦县、柘荣县、福鼎市;另外,闽北武夷山市与闽西北泰宁县2个县(市)亦处于该区。而以中线为轴,其左右两侧县域的牛肉产量则多为正向增长,多数处于增长量在1~300 t区间的微增区,这一区域的县(市、区)数目最多,占比46.27%(31个)。增长量为301~600 t的次高增区,共6个县(市),除闽南南靖县外,突出集中在东部(福清市、德化县)和西部(宁化县、清流县、连城县)。闽东南沿海是牛肉产量出现大幅衰退的集中区域,其包含了增长量为-820~-600 t的高减区、-599~-300 t的次高减区(仅明溪县不在此处)。高减区的云霄县(-820 t)、漳浦县(-644 t)与次高减区的厦门市辖区(-386 t)、泉州市辖区(-331 t)、明溪县(-436 t)5个县(市、区),仅占全省县域单元数的7.46%,然其减量总和达-2617 t,占了全省减量的59.52%。同时,作为唯一增长量达600 t以上的高增长区域,南安市与牛肉产量下降程度最严重的连片区并存于东南部,其2005-2015年增长势头全省最强,增长量高达946 t,略微缓和了南部牛肉产量的衰减局面。

2005—2010年,可能受国内农业机械化加速、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8],福建省同全国一样存在肉牛养殖业下滑现象。全省多数县域的牛肉产量出现下降,尤以南部下降程度最为严重,云霄县全省降幅最大,减产达1007 t;呈增长状态的县域多分布在政和县—大田县—平和县中线两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各县域增幅普遍偏低,最高为清流县,也仅246 t。2010—2015年,大部分地区的牛肉产量开始回升,南部除东南沿海地区外,回缓局势较为可观,与此同时,保持增长仍是东、西部的主流趋势。结合考虑2005-2015年增长量最终分布情况,牛肉产量变迁趋势大致为向闽西、闽东进一步扩展,尤其闽西宁化县、清流县、连城县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团块增长区,未来或可发挥集聚效应;历来是福建肉牛主产地的闽东南沿海地区,传统优势依然保持但有所下降;其余地区增长缓慢且曲折。

3 福建肉牛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投入不足

福建针对肉牛进行研究的科技人员稀缺、科研平台建设落后,良种繁育体系并未建立,由此导致肉牛育种及疫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量弱。一方面,福建省肉牛育种技术发展落后,牛改工作进展缓慢,改良基础薄弱,品种改良率低。主要饲养的是偏于役肉兼用型的闽南黄牛,良种问题突出,缺乏体格大、生长发育快、单产水平高的优质肉牛品种。另一方面,肉牛疫病防治研究没有跟上,养殖户往往受疫情损失大。

3.2 养殖户专业素质低

福建肉牛养殖户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主要依靠经验积累进行养殖,缺乏肉牛养殖专业知识。仅少数肉牛养殖场相对注重科学养殖,以“牧草或野草+稻草+精料”等较为科学的饲料结构进行合理饲喂,重视科技支撑及疫病防治。而在农村地区,小养殖户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养殖设施简陋,习惯粗放散养的生产方式,不讲求精料催肥;在饲养上品种混杂、年龄混杂,一概而论;对科技作用也并不重视,科技投入数量相对较低;对疫情防控认知不足,卫生和防疫条件落后。故易导致养殖周期过长、育肥效果差、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同时养殖风险较大,一旦爆发疫情则直接导致收益降低,甚至亏损。另外,部分肉牛饲养者不当的养殖方式与排污处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3.3 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低

相对规模化的肉牛养殖方式在福建没有普及推广,集约生产育肥基地少,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尽管近年来呈现出规模化养殖趋势,但肉牛饲养仍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饲养为主。从2010-2015年的规模养殖场(户)数据来看,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场(户)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其占绝大比重的状况并没有改变,2015年该比重仍高达97.98%,而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仅占少数,2015年占比仅0.25%,其余年份亦均低于该数据。在散养模式占比大的情况下,繁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各环节衔接松散[9],与现代肉牛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3.4 政府支持力度不平衡

肉牛养殖生产周期长,资本投入大[10],且随着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养殖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严重。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则极为重要,为肉牛企业提供资金贷款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款是扶持其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福建省肉牛养殖的专项优惠政策少,诸如肉牛保险、良种补贴、种草养牛补贴、粪便有机处理补贴等相应政策引导均存在不足。相较历史时期,福建省对养牛业的扶持力度已有所增加,“十二五”规划中强调鼓励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生产,而后几年一系列针对肉牛养殖的政策在标准化建设及环境质量控制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支持的不平衡仍然是导致福建肉牛业成长推动力弱的重要原因,肉牛产业获得的关注度远不如生猪或家禽等其他畜牧产业[5]。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4》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福建实施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畜牧业),投资了450万元支持7个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肉羊养殖场6个,肉牛养殖场仅1个;2014年福建省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确定了105家畜禽养殖场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其中生猪、禽类养殖场占据了大多数名额,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仅2个[11]。

3.5 肉牛加工业发展缓慢

当前福建肉牛加工业发展缓慢,从生产规模、设备工艺、产品种类及品质等各方面均能反映出总体状态的落后。福建肉牛的屠宰和加工基本上是小规模个体屠宰,封闭式加工厂数量少,规模化、标准化的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数量更少,屠宰加工容量小。生产条件和设备配备水平整体层次较低,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科学技术含量较低,精、深加工起步滞后,加工增值率低、综合利用率低、产值提升难度大。活牛和仅经过简单活体宰杀产出的鲜肉、冷冻肉,以及少量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的熟食,是福建肉牛产品的主要形式。这些产品往往缺乏包装,无法打入高端牛肉市场,限制了肉牛加工企业的利润提升,影响其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有效带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3.6 品牌建设落后

福建本地绿色、无公害的肉牛知名品牌稀缺。尽管诸如龙岩牛肉、晋江牛肉等部分地区的牛肉省内知名度及市场认可度较高,但仍没有建立极具影响力的肉牛品牌,“三品一标”产品也较少,当地牛肉产品占据高端市场份额小,竞争力差。究其根本原因,福建省缺乏优良品种、养殖技术落后、加工屠宰水平低,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难以生产高品质牛肉。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及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亦是福建肉牛品牌建设缺失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是打造高档、生态品牌牛肉的隐患,一方面,过量喂药及使用违禁药物等不合理用药行为,影响着牛肉制品安全,破坏公众的品牌信任度;另一方面,肉牛产品在从加工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由于没有建立起有力的相关监督体系,一旦出现卫生质量状况,极易打击品牌形象。而福建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漠,没有走绿色生态生产道路,企业发展上缺乏高端定位,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知名肉牛品牌的建设。

4 福建肉牛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肉牛育种和疫病防治科研队伍培养,开展科技人才引进,增强技术储备力量,扩大一线推广队伍,加强技术服务。科技项目优先向相关领域倾斜,加强科研平台、学会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完善不同生产性能的优质肉牛父本储备,在做好本地品种资源保育的前提下,加快培育肉质优质、产出率高、适应性强、具有杂交优势的改良品种[12]。以此补足福建省肉牛产业发展科研投入低的短板,为肉牛产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4.2 增强肉牛饲养户素质

肉牛饲养者的良好素质是福建省肉牛养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针对肉牛散养户,基层政府应增大宣传力度,开展培训班,普及包括养殖管理、饲料配比、疾病用药等内容的科学技术知识。而针对养殖大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等,要强化当前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科研院所对接帮扶,大力推广肉牛高效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人工种草及草料加工技术等,以全面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应加强生产营销能力培养,提升其商业敏锐度、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及品牌营销水平。

4.3 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水平

福建省肉牛养殖当前仍是以散养户为主,并且在很长一定时期内无法迅速消除。目前有效促进小规模养殖整合、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水平的可借鉴经验有:一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三者的联结机制,农户繁殖犊牛、架子牛,基地收购后集中育肥,公司负责后续加工或销售[13],以此来有序整合小农户;二是发展肉牛养殖小区模式[14],建立规模化、规范化、配套设施完备的肉牛集中养殖小区,整村连户推进,将小农户小规模的养殖量合并,进行规模集约化养殖。

4.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促进福建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可以从加强宏观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3个方面入手。一要做好宏观规划,尽快出台福建肉牛产业发展相关指导意见,对全省肉牛产业进行详细规划,快速推进产业发展。二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对于省级养殖标准化示范项目,放低肉牛养殖场申请条件,扩大扶持名单,增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搭建筹资平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筹集肉牛产业发展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扶持农牧户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三要制定有力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肉牛相关补贴政策支持,增加各级政府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助方案[15];与银行签订协议,开展针对性金融扶持项目,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给予简化银行贷款程序[16]、减免贷款利息等优惠政策倾斜。

4.5 培育屠宰加工企业

明确当前应将设备先进、质量安全、产品多样作为福建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培育、扶持大中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加快改造为布局合理、生产设备先进,高屠宰容量的现代化企业。督促企业严格开展肉牛标准化加工生产管理,围绕生产质量安全的标准化产品,健全屠宰加工企业规范管理体系。强调重视精深加工和产品创新,延长产业链,生产对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全面提升肉牛生产效益,带动肉牛产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4.6 推进供给侧改革

福建肉牛产业进程缓慢,牛肉及其制品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肉牛产业发展必须顺应市场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近年来,消费者愈加追求安全无毒、肉质鲜美、质量等级划分严格的牛肉产品,因此,打造高品质定位的特色、安全品牌是当前迫切所需。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企业,引导肉牛企业进行“三品一标”的认定,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地理位置标记,塑造农产品知名度,促进生产企业品牌建设,满足市场高端需求,增强竞争力,使其在高档牛肉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最终做大做强本地肉牛产业。同时,应加强肉牛市场监管机制,保证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注重维护地区牛肉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17],并对肉牛饲养、加工、流通各个环节进行不定期检查,加大违规行为惩治力度。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福建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那个梦
酸汤牛肉里的爱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