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青岛模式”的探索*

2018-10-10 08:20韩立民
关键词:青岛市丝路青岛

王 娟 刘 赛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建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核心内核,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共同构成我国打造对外贸易交流合作新平台的指向标和促进经济增长、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动力。这一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的经贸联系,还加速了中国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分工的行进步伐,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效对接。

青岛市,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贸易门户,开放性海、陆双向辐射通道的重要节点,着力构建成为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陆联中亚欧的综合枢纽城市。自“一带一路”倡议推行以来,青岛市与沿线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16年,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88.62亿美元,占青岛市贸易总额的13.53%。*根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出。并且,2011-2016年,就贸易对象而言,在青岛市进出口贸易总额(按国别分)前20名中就有13个来自“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更是稳居历年主要贸易对象榜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市场成为青岛市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的新领域、新亮点,发展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有关“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家的大尺度研究范围来看,结果一致认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贸易潜力逐年提高,倡议的实施有效展现了我国的双多边贸易合作机制、扩大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1-3]另有学者分别对中国与沿线某些区域,如东盟、西亚、非洲的经贸合作关系展开研究,发现中国与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国的投资贸易规模均在不断增大,中非双方贸易总额相对偏小,贸易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应当适度平衡各方的经贸合作关系,助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4-7]二是从市域的小尺度研究来看,成果甚少,单就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而言,学者认为推动实施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FTA),建设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依托港口、政策、产业和区位优势,将青岛打造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城市、经济合作示范城市,成为促进青岛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路径和机制。[8-12]因此,研究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经贸合作不仅带动青岛市“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升青岛市的国际形象和比较优势,还驱使青岛市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实现规模效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其他城市参与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国际贸易合作的三大转向与关键问题

(一)三大“转向”

1、贸易内容:“要素引入”转向“要素输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贸易投资合作注重“要素引入”,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外汇储备能力不断增强。从2014年起,中国对外投资额超过吸引外资总额,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标志着我国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具备强大的要素输出和国际产能合作实力。

2、贸易对象: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贸易合作的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形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在这一分工模式下,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业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工业竞争力指数在全球136个国家中排名第7,钢铁、水泥、汽车等220 多种传统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3]拥有完整的工业供应链条。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类似的发展后进阶段,急需外部的资本和产能合作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中国的投资贸易对象开始由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以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

3、贸易载体:借助WTO平台到“自由贸易区”建设。从20 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贸易格局逐步形成欧洲、东亚、北美三大经济圈,每个经济圈内部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和较为紧密的产业链、价值链,内部贸易和相互投资更为频繁,区域化的合作进程不断加快。以区域贸易一体化、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导向的自贸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际贸易合作的主要载体。截至2016年底,我国批准设立的自贸区试点数量已达12个。

(二)国际贸易合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1、制造业市场形势严峻。在国际范围内,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失速,跨境资本流动、贸易流动降至历史低谷,甚至“逆全球化”的迹象在世界各地蔓延,特别是以英国脱欧与美国退出TPP为代表的大国行动,加剧了全球化停滞态势。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产业回归,高端制造业回流,重新将实体经济作为立身之本:英国2008年起提出“高价值制造战略”,美国2012年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2013年提出“工业4.0”,中国制造业高端突围受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低端制造业不断崛起,中国制造的利润不断被挤压,“世界工厂”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2、商品贸易竞争实力不足。在商品贸易方面,传统的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并且,伴随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趋势,低成本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

3、资本输出的阶段性特征显著。在资本输出方面,在中国资本沿“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在合作领域上主要集中于基建、高铁和核电等产能合作项目,具有轻资产、高附加值特征的管理方案输出、管理模式输出比重小、数量少。二是由于制度、文化、政治,乃至局部战争等因素,导致我国资本输出后的资本回报率不容乐观,“走出去”的资金如何“走回来”并回报的资金比例堪忧。三是大型境外投资项目往往具有央企背景或政府主导特征,意识形态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个别国对待中国投资、中国资本存在“警惕性”和敌意,政策性贸易壁垒突出。

因此,作为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主体,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发展动能必须从初期的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国际贸易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管理输出阶段演进。

二、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在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阿曼、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肯尼亚、索马里等。的贸易合作过程中,青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首先,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是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连接中亚欧的“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其次,作为沿海城市,青岛拥有世界第七大港口,建有全国沿海首个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具有便利的通关一体化机制,具备海陆“双向开放”特征和优势。最后,作为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等知名工业品牌的总部,青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的“品牌之都”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多年来厚植实体经济形成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具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和跨越的实力。因此,以青岛为案例开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研究,具有充分的样本典型性与实践可行性。

(一)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情况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启动“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2016年实现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4350.7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338.28亿美元,占全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1.3%。[14]

1、贸易商品:双向互补特征显著。青岛市主要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口资源类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其中橡胶、矿物原料和机械零部件占较大比例,特别是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橡胶及制品的进口额居于首位,突破10亿美元。在青岛市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中,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铁道及机车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其中机械器具及零件产品的出口额最高。可见,青岛市通过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装配基地,带动产业链配套产品出口,通过优势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扩大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回运进口,呈现双向互补发展特征,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能力强。

表1 2016年青岛市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前十位商品排名与金额

注:资料来源于2017年度青岛海关统计数据。

2、贸易范围:由东北亚三国扩大到东南亚各国。目前,与青岛市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国家为韩国、日本和俄罗斯,2016年青岛市与东北亚三国的贸易额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额的41.71%*根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是当前青岛市对外贸易的主体。通过2007年与2016年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对比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是青岛市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其中泰国、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一直居于前列,且前十位国家位次变动不大。2016年,青岛市与东南亚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1.6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其中,青岛市与泰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居于首位,占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02%,国别之间贸易总量差别不大。根据贸易对象的区位差别,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呈现显著的“边境效应”,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地缘临近,贸易往来较为密切,而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相邻较远的南亚及非洲国家同青岛市的贸易往来则较少,所占比重较低。

表2 2007年与2016年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别贸易额排名与占比

注:资料来源于2017年度青岛海关统计数据。

3、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货物贸易一般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三类。2007-2016年,在青岛市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体量偏低,其中一般贸易额从2007年的13.46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43.99亿美元,是青岛市最主要的出口贸易方式(图1)。而在进口贸易中,贸易方式则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为主,其他贸易额变动较大,加工贸易占比重最低(图2)。青岛市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多为他国资源类原材料及中间产品,主要包括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矿物燃料及矿物油等,还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在内的其他货物。

综上,一般贸易成为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方式,而较为单一的贸易方式不利于贸易合作深入、持久地发展。此外,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以进出口货物贸易为主,境外直接投资项目落地较少,也是导致贸易合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图1 2007-2016年青岛市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方式的出口贸易总额

图2 2007-2016年青岛市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方式的进口贸易总额

(二)青岛市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青岛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并与大连、宁波、厦门、深圳同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五个城市均在“海上丝路”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将青岛与其他四市作对比,有助于进一步发现青岛市在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1、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贸易潜力增速较快。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理论作为一种定量考察各市贸易总额位次与对应的贸易规模分布的重要方法,可以更加直观的比较各城市间贸易总量的差异,为深入分析青岛市的对外贸易在同级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对青岛市贸易规模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通过进出口总额指标来衡量。根据2015年对外贸易情况(资料来源于2016年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统计年鉴),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五市的进出口总额都较上年有所增长,说明各市对外贸易发展态势良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图3、图4)。对贸易量进行排序,深圳居于首位,外贸累计进出口4424.59亿美元,出口2640.39亿美元,连续23年位居大中城市首位。而大连位于第五位,贸易规模在五市中最小,且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存在贸易逆差,这主要是受到东北经济衰落宏观大环境影响和粗放式外贸经济的制约。宁波、厦门分列第二、第三位,青岛位居第四。相较而言,青岛市贸易规模较小,增幅较快,贸易潜力较大。

图3 2015年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进出口情况

图4 1988—2015年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外贸平均增长率

通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6年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图5)可知,2015年深圳市外贸依存度为157.4%,厦门市为149.7%,均超过100%,属于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依赖度过高,一旦发生贸易纠纷将可能导致经济全面倒退。相对来说,青岛市外贸依存度为47%,较为合理。进一步计算青岛市进口依存度为16.7%,出口依存度为30.4%,表明青岛市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重视开发国内市场、增加内需,有利于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图5 2015年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外贸依存度

3、品牌优势突出,贸易竞争力强。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城市建立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能力,通常以资源的配置和价值的整合方式加以呈现,而贸易核心竞争力作为表征城市的对外贸易开放水平的动态指标,更多地是通过那些能够为城市带来竞争优势的外贸企业和品牌的数量进行衡量。

三、“青岛模式”分析

“青岛模式”是基于青岛市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而构建的一种凝聚区域核心实力和竞争潜能的独特模式,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在城市工业经济方面独树一帜的“舟山模式”以及互联网电商方面卓有建树的“杭州模式”等。课题组于2017年5月至8月期间,在对青岛海关、商务局等3个政府部门和海尔、青岛港、青建集团、酷特、鲁海丰等5家大型企业进行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对外投资贸易“走出去”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具有“自下而上”驱动特征的国际贸易合作的“青岛模式”,以供国内其他城市、企业的对外投资与贸易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践参考。

(一)商品输出:商品贸易高端化、综合化

1、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从日常消费品、低附加值产品到高技术产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高铁、高新技术装备等优势产能成为我国对外商品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中车已覆盖12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中国中车的产品。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是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铁路高档客车的主导设计制造企业,以及国内地铁、轻轨车辆定点生产厂家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重要出口基地,在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城际列车制造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海外用户包括新加坡、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安哥拉等20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产品出口之外,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还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技术品牌、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形成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2016年,该公司中标芝加哥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并在当地建厂,实现地铁车辆生产60%以上的本地化,标志着我国地铁开始出口发达国家,并在全球形成示范效应。

2、从单一产品走向产品组合、产业链式输出。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是青岛地区最具规模基础的以远洋渔业投资、水产品加工物流、海洋牧场、远洋渔业为主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设20多个子公司。在沿“海上丝路”国家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制定了“南下南洋(东盟),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开展以青岛为中心、以马来西亚为枢纽、以毛里求斯为前沿,联动国内与国外远洋渔业基地的远洋渔业及物流产业链布局。其中以青岛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及冷链物流基地为大本营,以马来西亚的北方农渔业产业园项目为战略枢纽和中转基地,以毛里求斯的海洋发展项目为前沿并作为进入东非的跳板。目前已获得马来西亚农业部60艘入渔许可,毛里求斯6艘远洋渔船入渔许可。

作为民营企业,鲁海丰的“走出去”模式极具战略眼光,在壮大企业自身发展实力的同时,对青岛市渔业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原因在于,虽然青岛多年来在水产品加工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但随着近海渔业衰退、劳动力成本攀升,水产品加工主要以低值鱼类加工为主,缺乏稳定的、高价值的货源和市场竞争力。鲁海丰开拓“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市场,通过低价高质渔货的引入,不仅为渔业产业链注入活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多年来一直由日本主导的高端鱼类(主要为金枪鱼)的市场控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鲁海丰“走出去”的最终目标,并不限于鱼类捕捞,不仅是为了获取渔货资源,而在后期通过开放性的国际化渔船、渔港补给服务,切入渔业产业的价值链高端,成为民营渔业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示范。

(二)资本输出:复合式的“抱团出海”

从个体企业投资到企业“抱团出海”:“青建+”模式。青建集团股份公司(简称青建)主要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地产开发等业务,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青建具有30多年的海外发展经验,在海外20多个国家设有常驻机构,承建的海外代表性项目有马里总统府,中国驻利比里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大使馆等多项重点工程,具有丰富的海外发展经验。

中小企业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复杂的投资环境,门槛高、风险大,在“走出去”之前存在畏难情绪。青建集团发挥走出去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借助已有的海外发展基础,帮助中小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并先后与海尔、澳柯玛、利群集团等20多家大企业签署代理代销合作协议,带动不同类型企业抱团走出去开拓市场。2015年,“青建+”模式带动出口规模超过1亿美元。

(三)管理输出:网络化与定制化并存

1、基于友好关系的青岛港海外发展模式。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海运完成,作为交通和物流枢纽,港口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岛港作为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双双位居世界第7的知名大港,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重要桥头堡之一。目前已开通航线160多条,在东南亚、日韩形成较为密集的“优势航线组群”,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

2015年,青岛港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并筹备组建了海外事业部,围绕“一带一路”沿线的15个港口,分时间、分步骤、有层次推进合作,实现在世界范围内布局青岛港。青岛港先后与吉布提港、埃及塞得港、马来西亚巴生港、俄罗斯圣彼得堡港建立友好港关系,截至2017年与青岛港建立友好港的海外港口已达21家。在积极缔结友好港关系的港口中,主动寻找、分析具有合作潜力的项目,通过资本投入、管理输出、业务合作等方式加快港口国际化发展步伐,并通过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责任公司、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马士基集团等大企业、大贸易商和大物流商“组团投资”的形式,确保投资成效、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青岛港充分发挥港口运营管理优势,派专业团队负责缅甸皎漂港的经营管理。2015年2月,青岛港完成了缅甸皎漂港30万吨油码头首船靠泊作业,标志着青岛港迈出向海外管理输出的第一步;2017年4月,管理团队顺利完成皎漂港正式投入运营后第一艘14万吨级原油船舶接卸任务。青岛港管理品牌输出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基于“互联网+”的酷特定制模式。酷特智能股份,原名红领,是位于青岛市郊区的一家制衣企业。近几年因其独特的“工业流水线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而闻名全国,这种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工业”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酷特于2016年获复星30亿投资,现处于上市启动阶段。

以往消费者作为市场消费产业链的末端,总是在被动地接受企业设计的产品,只能购买市场上仅有四个号码的成品西装,因体型差异而存在相当多的不合身情况。近年来,市场的个性化消费趋势日趋明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化的产品与之相匹配。酷特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大数据驱动,在工业流水线上以工业效率实现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环节的利润,通过C2M定制直销平台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重塑制造业源头价值,颠覆了传统的制造业“微笑曲线”,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三化改造”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典范。酷特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全价值链高效协同的解决方案,自2016年开始输出解决方案,目前已经签订近70家需求企业,涉及服装、家具、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为传统企业改变命运提供了有效路径。

(四)管理平台创新模式

除了保税区、自贸区之外,为健全境外经贸合作网络,青岛市在全国创新性地构建“海外工商中心”和“全球经济合作伙伴城市”网络,为青岛企业“走出去”和“青岛模式”输出提供平台。

1、海外工商中心。青岛海外工商中心借鉴了德国工商中心的模式,是对原有驻外代表处、办事处单一接待职能的再造和升级,主要为青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提供服务。海外工商中心设立地点主要沿“一带一路”重点选择合作关系密切的伙伴城市和国际交通便利、可实现国际直航的城市,截至2017年,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釜山、美国、德国慕尼黑、俄罗斯、以色列等8个国家设立,成为青岛与海外互相交流、贸易促进和经济合作的窗口。

2、全球经济合作伙伴城市。截至2017年,青岛市已与全球99个国家都有产业项目方面的经济合作,为降低青岛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与成本,急需建立城市之间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全球经济合作伙伴城市”机制的推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外交领域“友好城市”设立的数量指标和程序限制,为加快地方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而创新性推出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工作新思路、新机制。青岛已经与全球50多个城市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将日常联络、信息沟通和交流互访活动常态化,大大加快了青岛与投资贸易地区的经贸往来,形成以全方位经贸交往为主体的开放格局,推动地方合作迈向更广、更深的领域。

3、融资平台。融资困难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阻碍。在国内,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不足,不愿向民营企业贷款。并且对于海外投资项目,国内商业银行不予以作为抵押物认定,难以获得海外项目所需资金。相应地,作为民营企业,国外金融机构对其在中国国内的信用和资质存在质疑,民营企业在国外融资缺乏平台,仅靠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其后续发展。作为国内唯一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唯一被允许境内企业从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外债的试点地区,青岛市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财政政策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通过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增加“海上丝路”沿线项目信贷额度规模,为企业重大项目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通过设立总规模近900亿元的“海丝”系列基金、建立跨境担保联动机制以及推进“内保外贷”、“外保外贷”等融资方式,助力企业海外融资。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青岛模式”表明,与商品输出、资本并购等投资、贸易形式相比较,基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的管理输出,不仅可以提升输出企业的品牌溢价能力、拓展当地业务,而且可以带动当地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技术升级,是产业转移和企业海外扩张手段高阶化的必然选择。

四、发挥青岛优势,大力推进“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为青岛市强化对外贸易交流融合、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带来新的机遇挑战,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青岛市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与产业优势,探索青岛经验,凝聚力量,彰显特色,积极参与和推进“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建设。

1、互补特征显著、高技术主导与产业链化发展,成就青岛独特的“商品输出”国际贸易合作模式。青岛市独具的轻工业品、家电、机电等高端装备产品制造能力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所用,而向沿线国家进口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橡胶等为己所需,双方贸易互补性特点明显;商品贸易由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迈向中高端的高技术产品输出,同时,商品结构也实现了由单一向组合式和链条式的转变。

2、建立比较优势与发挥“抱团”效应,成为青岛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资本输出”的优选路径。与深圳、厦门、宁波、大连等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稳健性和核心竞争力优于贸易规模发展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量相对偏低,“边境效应”明显;本土企业“抱团出海”的国际贸易合作路径有助于集聚资源优势、提升资金规模,从而扩大合作市场与领域的空间布局。

3、网络化与定制化并存的“管理输出”模式尽显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特色。基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的以网络化、定制化管理输出等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模式,提高青岛市参与沿线国家国际贸易竞争与合作的影响力,能级扩散效应显著;管理品牌与解决方案的输出,更是为青岛市开展国际化贸易交流与合作、加速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光彩。

4、创新性的“管理平台”模式为青岛市扩展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布局提供崭新的路径。海外工商中心、全球经济合作伙伴城市等全国首创的贸易发展平台,优化完善境外经贸合作网络,强化海外贸易的拓展辐射水平,为青岛市更好地“走出去”释放“青岛模式”国际贸易合作活力与潜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五、强化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优势,全方位提升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层次

1、加速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打造高质量商品赋存。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确定产品定位,通过扩大机械设备、电器电子、纺织服装等高科技技术赋存的产品出口比重,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成本制造型商品领域,实现产业互补;同时,实施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的“外贸品牌小镇”培育计划,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质”的提升带动“量”的增长。

2、龙头带动,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以“青建+”模式为引领,积极创新“走出去”融合发展的贸易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抱团出海”的集聚优势和带动效应,鼓励更多的国内本土企业抱团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推广“杭州+”“宁波+”“义乌+”等新型城市贸易模式形态,带动出口迅速增长,强化与央企的通力协作实现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海外布局的互联互通,扩大投资规模,提高资本回报率。

3、丰富贸易合作平台,切实加强经贸往来。把握新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资源信息整合优势的有力契机,借助阿里巴巴、酷特智能C2M等电商平台宣传企业产品,加快物流、支付、监管、诚信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创新发展杭州、广州等贸易窗口城市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数字化信息“云”港口、“义甬舟”“互联网+易通关”、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丝路对话”等外贸平台功能,探索国际贸易合作新路径。

(二)统筹协调,多角度增强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竞争力

1、友城合作,拓展贸易合作网络。拓宽“经济合作伙伴城市”网络,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及开罗、柬埔寨西哈努克市、波兰华沙、希腊雅典等签署经济合作伙伴城市谅解备忘录,打开国际市场,拉近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合作纽带;优化沿线国家的友城布局,以“海上丝路”重大的电力工程、服装、加工制造项目为桥梁和契机,扩大沿线亚洲、非洲,乃至东欧的友城合作“朋友圈”。

2、以“智”经贸,强化人文技术交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壮大文化、金融、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教育和人才创新培养计划,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市场在钢铁加工、家电电子、海洋科技、港口建设等技术领域的贸易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青岛市丝路青岛
丝路•山海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丝路新政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丝路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