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的发掘及实施

2018-10-09 11:30纪海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科德育内容

纪海龙

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的话揭示了学科教学和德育之间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实际考察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对学科德育的内涵还缺乏应有的理解,不能从语文教材中发掘有效的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策略运用不当,存在着语文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那么,如何理解语文学科德育的内涵,有效发掘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 进行语文学科德育,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科德育的内涵和特点

学科德育是一种结合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德育途径。学科德育因为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而具有教育内容丰富、方法手段隐蔽间接、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协同统一、实施稳定而有保障等特点。

学科德育的实施,拓宽了德育途径,增加了德育时间,也增加了德育的趣味性。

二、实施语文学科德育,关键要从语文课程中发掘有德育价值的内容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不能发现和运用语文课程中有价值的德育内容,是制约语文学科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每门学科课程都是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呈现的,能发现、挖掘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提炼确定为德育内容,是实施学科德育的前提。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种偏见,认为有的课文中存在德育因素,有的则没有,其实不然。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程都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都蕴含着可利用的德育内容。我们应积极地从语文智育的内容中去发现、发掘和创新德育的内容,为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提供内容方面的保障。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不妨把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大致分为人文主题、历史主题、科学主题、艺术主题四大类。人文主题类课文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等方面的广泛而丰富的德育内容。其内容多体现着诸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可以说课课都包含着教育价值。

历史主题类课文则传承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外圣贤先哲的宝贵思想财富,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事迹典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说明文为代表的科学主题类课文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以文本为载体,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突破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文体意识、阅读理解与写作技能,还能使学生从这些课文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等有效教育内容。科学主题类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往往不在教材表面,需要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往深处挖掘才能獲得。至于艺术主题类课文,教师可以从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出发,选择具有较高人生旨趣的主题,通过有目的的语文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语文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展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

语文教材中这些丰富的学科德育资源,不像专门的道德与法制学科那样是直接“明示”出来的。部分课文的德育内容蕴含在相关的情节、事件、现象或体现在有关人物品质中;还有一部分课文的德育内容更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认识、发现和挖掘。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较强的德育意识和认识能力,就会对其视而不见,坐失有效的德育资源。

除了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的有效德育价值外,语文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师生本身,也是不可忽视的德育内容来源。因为语文教学的艺术尤其存在于教与学的互动中,而教与学的互动也是价值观的交流过程,会产生即时性的德育资源。这些具有亲历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言行起着“道德示范”作用。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明显的“示范”作用。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运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预设、揣摩和研究,在师生互动中也将不断创造德育内容的生长点,产生有价值的德育内容。比如,教师与学生讨论诗歌表达思想时,师生是否践行了诸如尊重、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师生点评时,对某些人与某些事具有怎样的判断,体现了学生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又如何抓住时机及时引导……这些都会通过语言神态、形体动作的互动,传递德育信息。

总之,语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到教学实施,都应充分发掘并创新德育内容。

三、有效实施学科德育,语文教师应注意那些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增强实施德育的自觉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德育观,要明确认识到对学生实施德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共同使命。如上所述,虽然语文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内容,但其德育价值很难自发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切实增强实施学科德育的自觉性,保持较强的德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发现、发掘甚至创新德育内容,并有效实施。具体来说,一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育人”是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要有语文育人的意识;二是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德育的主渠道,必须发挥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三是要从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入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德育实施能力,保证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要明确每课教学的德育目标。教师在组织实施语文学科德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目标制定上,设计好每课知、情、意、行方面的恰切的德育目标,以引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予以落实,实现德育与智育在同一过程中的融合,防止出现彼此两张皮的现象。

最后,要利用好“渗透”这一基本策略,实现德育效果的优化。

根据学科德育的特点,“渗透”是实施学科德育最基本的策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实施语文学科德育,语文教材是载体。其中的德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科性与教育性水乳交融,德育渗透就像血液通过毛细血管送遍全身,而不是额外注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没有感觉到施教者意图的情况下,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深入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科德育的实施,不能离开课文进行额外的说教,贴标签,更不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使学生逆反。针对当前语文学科德育中的状况落实“渗透”策略,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因“材”施教。语文学科德育是以语文教材具体内容为依托进行的,要利用发掘出的语文教材德育因素,提前对语文教材内容体系中哪些内容最适宜进行哪方面的教育进行研究,并借助教材提供的教育情境,来发挥出语文内容的最优教育价值,求得最优教育效果。要防止德育渗透变为无源之水。

二是要因人施教。渗透德育,不仅要因“材”施教,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要选准德育要求、语文教材德育内容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针对学生、贴近实际,对“症”下药,提高实效,防止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要知情意行并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德育的重要价值。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科德育内容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