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语文微阅读是借助篇幅短小或者内容相对完整的文本,营造了一种令人舒适的阅读氛围。“微读”主要借助字数不超过20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200字的微访谈等形式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片段式教学,是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一般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从形式上看,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在实际教学中,把“片段式教学”方法和语文微阅读相结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效果,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增强微阅读功能,放大“片段教学”的功效
“片段式教学”和微阅读都提供了过去没有的阅读方式,我们把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和我们一直尝试的“片段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过程有機地联系起来,就能够克服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微阅读”改变阅读材料厚重的特点,把阅读变得简易、轻松,阅读目标单一化。通过增加“微阅读”内容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吸引学生的互动,而达到课堂的高效目的。作为语文“微阅读”施教者,在选择和使用上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传统文本的束缚,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相关信息,过滤文本不需要的繁冗内容,达到节约课堂时间的目的,并且通过参与学生讨论,形成对阅读内容的感悟。
二、整合微阅读文本,改变文本和课堂的独立性
语文“微阅读”的关键在于整合阅读内容,这是对施教者的要求更高。有人可能会认为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阅读是不能把握深意,其实不然,恰恰因为对文本合理的“微阅读”,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微阅读应该是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片段式教学就是要求把经典进行合理的条块化,其中,科学整合阅读点是关键。
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角度看,让生活在平和时代的学生去理解《肖邦故园》的是不容易的,但文本关于故园四季的描写都在展示音乐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它们时时会叩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彼时彼地的“故园”中,又仿佛在“梦境”般的音乐声里。我们在教学中,从整合内容入手,打破文本的章节设计,就会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结合点,用“片段式”教学微阅读,借助学生熟悉的景物去感悟作者和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三、寻求微阅读的最佳切入点,安排恰当的片段教学
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课堂知识点的聚敛必然意味着学生注意力的匮乏,最终造成注意力缺失。当海量文本阅读信息在学生面前时,对学生来说,切入点尤为重要。
“片段式教学”在微阅读课堂运用,就能及时解决课堂注意力问题,因为切入角度的变化,片段式切入点的链接,及时调整的微阅读角度,都能把学生牢牢的吸引在课堂。当我们在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切入点选择在文章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的要素入手,学生就只会枯燥无味地叹息,也没有过多深意可品味。相反,从欧·亨利入手,找准《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女巫的面包》等作品的结合点,寻找“含泪的微笑”,找到微笑点,也要找出作品的泪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分析品读的更加准确,课堂的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注意力也不会因为信息的增加而导致匮乏。
四、准确定位阅读片段亮点,强化思维训练
微阅读课堂的快节奏,可能会产生学生语文课堂上思维的“碎片化”,导致的逻辑思维能力弱化。所以,我们在准备课堂阅读时,一定要准确定位阅读片段的亮点。由于微阅读本身的切入点都是相对精选和“迷你化”的,当课堂需要承载经典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时,文本本身的承载力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大容量来说,内容显得比较单薄,这时,思维的延伸就尤为重要。
对教者而言,片段教学阅读要求他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寻求阅读片段亮点,突出思维训练特点,而且更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更富有挑战性。例如在讲授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时,作为连载短篇小说,没有完整地反映一个战役,也没有描写前线战斗的激烈情景,那么文本阅读片段的亮点在哪里?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注”应该是亮点:无论是退伍军人索科洛夫的爱国主义,还是英雄主义,以及他对待自己的悲剧命运的各种感受。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到小说的本质上:小说探索的是战争与人的关系,是关注了卫国战争后苏联普通人的生存生活问题。对于这类经典的阅读,采用“片段教学式”地微阅读,把握文本精髓,思考“一代人的命运”,推动思维训练,更具有典范深刻的意义。
当语文阅读课堂尽情陶醉于“片段式教学法”在语文微阅读带来的短暂快感时,作为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指向地引导学生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只有这样,完整的、有纵深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人文情怀才会形成。“片段式教学法”在语文微阅读中的运用是学生进入高中初始阶段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未来的高考阅读复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通联:江苏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