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 罗胜 邓远
内容摘要:供给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面临着稳定生产与有限流通的瓶颈。本文基于199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非参数DEA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测算后发现,样本区间内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呈现稳步增长,其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增长较为平滑,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出现增速的调整拐点。通过构建自回歸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给改善及农产品消费的增加在短期和长期中均能改善农产品物流效率,且短期内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对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双重导向下的物流效率提升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合理规划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实施扶持政策、加强物流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及优化物流供给和需求主体等是关键举措。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效率 供给侧改革 城镇化 实证分析
引言
2015年国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要求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对需求结构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中的成熟和结构性供给过剩产业重新配置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建立高效的市场环境来引导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性增长。201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要求在农业产业内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供给侧改革中继续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来缓解农产品高库存的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肉类、蔬菜、水产及干货等农产品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农产品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农产品的消费目前面临着稳定的生产与有限的流通瓶颈难题(杨军,2011),根据部分学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物流效率的研究,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耗率一直维持在20%-35%,而农产品物流成本由于生产者分散经营、消费市场复杂细化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效率偏低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深化的“瓶颈”。物流效率的影响贯穿农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效率的提高可以拓展不同层级的流通渠道,改善物流网络的节点绩效可以提高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农产品流通组织中的参与程度,促进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构建农产品投入产出的非参数DEA模型,对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要素,提出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双重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对策,为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农产品物流效率测算
方法解释与变量说明。产出距离函数是目前测算技术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根据产出距离函数计算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投入产出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在线性凸面数学规划上建立基于CRS或VRS规模报酬选择型假设的DEA模型,其中决策单元是进行测算经济系统投出产出的实体,参考集包括指定决策单元中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等多个参考点。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样本效率表达为:
基于众多学者(欧阳小迅、罗必良及李子文等)在构建农产品或农村物流效率DEA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本文选取农产品流通总量(农村人均农产品数量×地区农村人口)为产出指标,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农村物流从业人员+农村商贸从业人员)和农产品相关资本存量(农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及批发零售业值×地区农村户数)作为投入指标,时间样本选择为1995-2015年,所涉及的变量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流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物流年鉴。
指数测算及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要素指标,通过软件DEAP2.1计算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指数及其分解后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在样本区间内趋于稳步增长态势,从1995年的0.286增长到2015年的0.851。从分解指标来看,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增长较为稳定,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1995-2002年增长缓慢,2002-2012年间增长较快,尤其是2009-2012年的增长幅度十分明显,2012-2015年间增速有所放缓。本文认为,农产品物流效率稳步上升的原因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从2002年开始提速增长的原因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产品贸易国际化刺激了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提升和规模的增长,2009年再次提速的原因是农产品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2012年出现拐点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滑导致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的缩减。
(二)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要素的实证分析
ARDL模型构建。构建城镇化水平、供给侧改革(供给层面的替代变量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需求层面的替代变量为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产品物流效率面板数据的ARDL模型。首先选取自变量的当期及滞后项、因变量的滞后项为基本参数,然后通过边界检验对因变量进行协整性检验,构建的协整方程式为:
其中LEt 表示t期内的农产品物流效率,TEt表示t期内的农产品物流技术,URatiot表示t期内的城镇化水平,Supply表示农产品供给能力,Incom表示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p,q,m表示滞后阶数,λ和β分别表示短期和长期的协整系数,白噪声序列为ut,常数项为α。根据自回归分别滞后模型的临近参考值(Pesaran,2010),该模型通过β1、β2、β3联合统计量进行显著性判断,并依据AIC和SBC的标准信息原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协整检验及分析。根据Microfit5.0软件对农产品物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供给侧改革变量的ARDL边界检验进行联合统计量F的计算,使用误差较小的SBC信息准则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供给侧改革、城镇化水平和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短期及长期ECM模型估计结果得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系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给改善及农产品消费的增加均能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从长期系数来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促进农产品物流效率提高0.2582%;农产品消费的改善系数为0.2355,长期中对物流效率的提升高于供给层面,这得益于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发达交通运输条件、较高的农产品消费水平和完善的配套物流体系。从短期系数看,城镇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改善效果为0.2902,高于长期中的改善系数,反映出短期内城镇化率的提高促进了地区集中化农业生产和较大人口密度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效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对物流需求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短期系数较长期相比更为明显,反映出目前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稳定性生产与有限性流通消费现象,消费增长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改善弹性更为明显。
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协同发展对策
(一)合理产业布局并充分重视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
城镇化过程是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物流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农业物流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也可解决大量的农村就业。随着国家对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合理布局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重视农业物流产业发展是促进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物流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更有助于高效配置有限的社会和政府资源,同时作为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物流产业发展对资源型省份的经济发展带动更具有可持续性,要根据不同省份的区位和农业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农产品物流在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环节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积极实施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扶持政策
东部地区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已经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社会资本,因此该地区农产品物流应向着高端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不断促进农产品物流中的冷链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发展。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较为薄弱,尤其是西藏、新疆和甘肃等地区的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十分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分明显,因此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应积极实施有利的扶持政策,拓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融资渠道,在税收政策上向农产品物流企业进行倾斜。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本文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改善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因此各地区省份应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农产品物流与城镇化的相互有机推动。对于城镇化水平短期和长期中都显著改善农产品物流效率的东部地区,应继续优化农村物流产业布局结构,通过引导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质量,重点向农产品物流中的冷链运输、供应链管理优化等方向发展,促进城镇化与农产品物流的良性互动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且短期内显著改善农产品物流效率的中部地区,应在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同时,继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最大化将城镇化发展结果在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中普及应用,尤其加快对农产品物流发展能够有直接影响的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偏低且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改善效果有限的西部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及人才信息完善的同时,大力改革城乡二元经济带来的人口流动障碍问题,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
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路径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供给主体的优化
构建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农产品流通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方的多点分散性,直接降低了农户在进行农产品交易中的主体谈判地位。构建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见图1),一方面,为农产品流通的交易主体提供了便利的沟通谈判渠道,提升了分散性农户在交易市场中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户在农产品流通和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提升和农产品价值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物流模式可以有效地把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的集中,形成农产品流通和交易中的规模效益,并通过农户利益与共享分配机制结合,将集中交易带来的规模收益继续返还给农户,有效降低了农户在进行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获取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供给侧流通初始阶段的附加值。
构建农产品流通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进一步把农产品向纵向流通,通过专业的仓储、配送、包装和加工提升农产品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物流效率,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一方面极大地减少了农产品供给方在物流配送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投入,可以促进供给方更专注的从事农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产品存在特殊的商品属性,低温冷藏、保鲜、通风等物流配送要求为农产品供给方的自营物流带来了较大的流通难题,供给方可以充分依靠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的配送管理体系实现高效配送。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需求主体的优化
农产品物流体系在需求主体的优化路径主要分为四个层面:农产品电商B2C/B2B模式、农产品会员宅配模式、农产品电商预定模式和农产品社交APP模式,具体如图3所示。
具体来说,农产品需求主体优化的电商B2C/B2B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信息媒介功能向消费者更好的传递农产品消费信息,其主体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产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该模式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再到消費的全程可溯源信息服务;农产品会员宅配模式的主体是农户或农村合作社,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的宣传对农产品消费者进行固定化的会员制管理,并根据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行送货到家式的一体化服务;农产品电商预定模式的主体是农户、农村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供给方,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农产品需求预定进行加工生产,该模式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物流配送时效性要求较高;农产品社交APP模式是近年来出现且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型营销模式,其主体十分多元化,既包括了农户、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等供给方,也包括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流通下游组织,主要是通过微信或QQ等移动终端进行农产品宣传与营销,从而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其优势在于信息沟通和产品流通的时效性较高,对于时令性强的农产品有较好的流通效果。
结论
本文基于非参数的DEA模型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农产品物流效率在样本区间内从0.286稳步增长到0.851,其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增长较为平滑,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均出现增速的调整拐点。通过构建ARDL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给改善及农产品消费的增加在短期和长期中均能改善农产品物流效率。本文最后从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双重导向下对物流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合理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积极实施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加强农产品物流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关键,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提出了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两个层面的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海元,李学兰. 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供应网络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2.邢坤. 城镇化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6(9)
3.张广胜,戴晋. 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物流作用程度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4.白桦.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
5.刘书艳.农产品流通中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J].经济问题,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