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生活
实践;体验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14—0119—01
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它的生活化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做到教学的生活化。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呢?
一、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可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如在“走进父母心灵”一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角色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提出解决这种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再到与父母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这一过程中,笔者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经历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為教与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讲解教科书内容;学生主要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如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同时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了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
三、倡导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家长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不但将时间延长至课外,而且要将学生带进社会,领入生活。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周围社会大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针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
四、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成为自觉行为。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笔者,笔者会将反馈记录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笔者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这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作用。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