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出“副课”的困境

2018-10-09 10:47翟忠国
甘肃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实际多角度认识

翟忠国

【关键词】 小学教育;副课;教学反思;认识;实际;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4—0082—01

当前教学中,学生普遍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發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什么《品德与社会》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甚至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2. 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3. 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历史、地球、世界、资源与环境、战争与和平等,由于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4. 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5. 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有些出门打工,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一些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二、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2. 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要结合实际,利用道德讲堂,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重大节庆日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教育效果。

3. 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哪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每堂课都做成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中感受课堂的精彩,引起学习的兴趣;也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4.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能快乐健康地学习?要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使学生真正走出“副课”的困境。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实际多角度认识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