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开武
【摘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各家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农村产业兴旺关键要点;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当前金融支持产业兴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需要改进的举措,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支持产业兴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
【关键词】支持产业兴旺 服务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而乡村振兴的五大要点:推动产业兴旺、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强化乡村治理、改善农民生活,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十九大报告同时也明确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加快形成,成为“三农”发展的方向。围绕产业兴旺主线,银行要不断深化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金融服务,通过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持乡村产业兴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当前金融在支持农村产业兴旺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偏少且信贷审批权上收
伴随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县级及以下的农村机构网点大量被整合、撤并,并集中上收了信贷资金的审批权限,造成仅有的县域分支机构只有小额质押贷款和额度较小的个人消费贷款权限,支持“三农”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加之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提供相对有限的金融服务,虽然近年来成立一些村镇银行,但大部分村镇银行网点都只设立在县城,并未延伸到乡镇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二)农村信贷投入力度偏小且贷款期限不匹配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受自身资金实力、服务能力、发展规模、缺乏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制约,投向“三农”的贷款总量偏少,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加之金融机构大多提供一年期贷款,期限与现代农业厂房、大棚、农机设备等投入产出周期不匹配,尤其部分种植业需要三至五年期甚至更长,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长期资金需求。
(三)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和服务产品种类仍显单一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仍以农户小额贷款、联保和担保贷款为主,普遍存在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期望的需求在时间、价格、风险等不匹配,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所提供的服务农村的产品种类也较为单一,多数只提供存取款、理财产品销售、代收代付和小额短期贷款等业务,难以满足农村产业兴旺的综合服务需要。
(四)农村金融的信贷审批和金融风险保障能力不强
具体表现为农业投入产出周期受季节性影响明显,部分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而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手续相对复杂、迟缓,难以提供相适应的农户资金需求效率保障,加之农业保险缺乏多形式、多渠道保险体系,品种不齐全,保障水平低,难以适应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
(五)涉农资产抵(质)押融资缺乏平台支撑
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等还不健全,缺乏各类农村资产登记、评估、抵押、流转、交易平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各类资产难以盘活, 所以缺乏抵押资产和地方政府农业方面的风险担保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融资的意愿,成为银行“惜贷”的主要因素。
(六)金融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新兴领域及创新类贷款的风险缓释和补偿机制不健全,抵押物缺少后续保障,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小,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偏少,保险品种单一,“信贷+担保+保险”等保险参与的多种组合模式创新型贷款较少。
二、改进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兴旺的举措
(一)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体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差异性、互补性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其次各银行机构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農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重要产业项目、重点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邮储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紧跟政策变化,调整传统信贷模式,给予农业产业兴旺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更大的金融支持。
(二)聚焦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辖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产业特点,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信贷投放。其次加强“窗口指导”,建立激励机制,着重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按照三条主线(“惠农e贷、e商、e付”)、多个产业、多种模式、全域全辖“四个齐推并进”的要求,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增加非信贷服务内容,向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其次金融要加强与农村电商、物流及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大力推广“快农贷”“网捷贷”“数据网贷”三大互联网融资产品,迅速做大做强“惠农e贷”;积极营销聚合扫码支付、农户版APP等移动支付业务,超常规发展“惠农e付”;切实抓好核心企业、重点市场、县域批发商、“惠农通”服务点四类客户的电商业务对接,巩固“惠农e商”竞争优势。最后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广“快农贷”“网捷贷”“数据网贷”三大互联网融资产品,迅速做大做强“惠农e贷”,服务现代农业生产。
(四)完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提升农业农村风险保障能力和水平
首先建议由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对小额农户贷款及项目提供担保,同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其次根据条件引入政府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等,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积极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商业圈融资服务。最后国家要对银行发放的农户小额信贷形成的亏损,出台一定优惠政策,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减轻金融机构财务负担,提高其风险承受和处置能力。
(五)创新简便易行的抵押及担保方式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积极推广厂房设备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产品收益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农业技术专利质押,探索开办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其次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统一的抵押登记流转平台,培育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最后要建立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加强银保、银企、银银合作,实现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六)推广普惠金融,实施精准扶贫
首先要建立普惠金融长期发展战略,找准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加强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评估,确保普惠金融发展可持续。其次是金融机构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搭建“互联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大科技运用、增加自助机具等手段,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最后要坚持金融扶贫“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机制、单独考核扶贫绩效、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锁定建檔立卡的贫困户,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脱贫的造血功能,努力构建精准扶贫与金融商业可持续机制,让弱势群体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服务。
三、金融支持产业兴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
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注重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产业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筑牢脱贫致富的基础,进一步强调产业扶贫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一)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接政府部门的农村发展及扶贫规划,挖掘政府重点规划项目的信贷需求。首先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垦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其次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仓储流通体系,着力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优质农产品仓储流通企业,择优支持从业经验丰富、购销渠道稳定的粮食经纪人和粮食流通企业,不断强化与供销社的战略合作和系统对接,共同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最后积极支持能够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交通、水利、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农村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项目,切实打破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增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后劲。
(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首先是因地制宜,立足城乡市场,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并与城市产业连接,特别是与城市居民的旅游业、餐饮业、食品业、建筑业、养老业、健康业等产业紧密结合,把城市居民无限的消费需求与农村产业牵线搭桥,开花结果,这样现代农业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坚持产业主导的扶贫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集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挖掘拓展,同时加大对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中央厨房和物流配送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其对贫困农户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支持特色资源开发
首先结合各地特色资源分布和开发状况,择优支持水电、矿产、旅游、海洋产业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增强农村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推动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特色资源丰富的采矿、水电等资源型开发企业。最后支持特色旅游业发展,结合贫困县区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和区域合作格局,重点支持中高等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及农家乐项目,注重与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深入实施。
(四)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发展农村产业,要大量吸收民营投资,让民营经济占主角,就能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其次是积极支持县域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行业重点优质客户在贫困地区落地,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结构,逐步退出“两高一剩”的传统行业以及产能过剩的产业领域, 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助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
(五)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首先要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持续增加农业产业绿色供给,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着力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种苗繁育、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最后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加大助学贷款投放力度,防止因盲致贫。
(六)支持农户及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
产业兴旺的关键是生产城乡消费急需的优质农产品。首先面向城市市场,运用科技手段和方法,摒弃化学品除草,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实现种植业不用农药化肥、养殖业不用激素催长,生产城乡居民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农副种养殖产品。其次积极支持从事“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类企业和农户,推动特色农业向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最后在支持有劳动致富能力的贫困农户、产业链上贫困农户、政府增信贫困农户以及保证保险、农业保险覆盖的贫困农户,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生产自救。
(七)支持农村新兴产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积极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新园区新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大力支持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其次着力支持田园综合体的综合环境整治、旅游设施和餐饮民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點拓展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使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带动农村全面富裕。
(八)支持县域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以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拓展“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县域的落地企业和落地项目。其次着力支持成长性良好的科技型、创新型和配套服务型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择优支持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总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基础,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农业强不强,关键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金融支持与服务作为其中的关键内容,需要积极顺应农业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支持现代农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结构加快调整、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发挥连接供求的桥梁作用,积极把握“大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小三农”(农民服务公司、农业生产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三农”(农民工、失地农民、农业村落)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帮助属地企业和农户培育“特色三农”,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起重要的农村产业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创新的模式和切实有效的行动融入其中,真正推动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与进步,才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从而服务和带动广大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曹书华.金融如何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时报(N).2017-08-17.
[2]邓涛.推动农业国家侧改革农金机构挑战与机遇并存(N).农村金融时报.2017-12-11.
[3]赵忠世.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做好新时代“三农”金融服务工作(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