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以及经济数据表现冷热有别推动美元自4月以来走高。不过,这些因素将在未来6个月消退,亚洲货币有望重返升值轨道。
点评:美元走强导致亚洲(日本除外)货币今年平均下跌2.7%左右,小于G10货币平均3.3%的跌幅。笼罩在基本面不佳和国内政治不确定阴霾下的欧洲、中东和非洲、拉丁美洲货币则分别下挫约7%和22%。在亚洲(日本除外)地区,经常帐户为赤字的货币(印尼盾、印度卢比和菲律宾比索)兑美元平均下跌5.6%左右,而经常账户为盈余的货币(人民币、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新台币以及韩元)兑美元的平均贬幅仅为1.3%。
亞洲(日本除外)货币相对抗跌可归因于几个因素:首先,大部分亚洲(日本除外)经济体拥有强劲的经常账户盈余,这提高了他们抵御资本外流的能力。其次,亚洲各央行的外汇储备规模能够支持他们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波动。最后,由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增长高于趋势水平,为央行提供了在不大幅削弱国内经济增长势头的情况下提高政策利率的空间,这有助于缩小与美国收益率的差距,从而缓解资本外流的压力。
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强劲,而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疲软。考虑到经济表现冷热有别,美元涨势可能持续。然而,随着这种差异在未来几个月逐渐缩小,预计美元强势将减弱。另外,尽管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有可能加剧亚太货币的压力,但全面贸易战的风险仍然有限。白宫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重新谈判现有贸易协议来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而不是引爆全面贸易战。以此预估,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或温和提速,其中亚洲增长6.3%(2017年为6.2%),全球增长4.1%(2017年为3.9%)。考虑到亚太地区经济体多由出口主导,全球增长环境利好亚洲货币升值。
新加坡元和人民币汇率均通过贸易加权方式进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管局通过与一篮子贸易伙伴货币来引导汇率走势。这意味着当美元恢复全面走弱趋势时,新加坡元和人民币将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联袂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