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工作机制。省教育厅成立“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把“校农结合”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好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工作。出台进一步深化“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举办视频培训,在全省教育系统推进“校农结合”工作。发挥“校农结合”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农业、扶贫、商务等部门及流通平台之间的沟通协商,确保工作形成合力。把“校农结合”工作纳入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和市(州)、县年度目标任务,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定期通报各地各校工作进展情况,强化督查考核。
创新工作模式。组织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管理情况和农产品需求及消费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形成“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点面结合、不断深化”的工作思路。在铜仁、黔西南、贵阳、清镇职教城和黔南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5个阶段试点,探索“教育主动作为、协调部门配合,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积极引导,以购买引领生产、以集团化(联盟)统筹流通”的工作方法,取得突破后积极向全省复制推广,2018年全省教育系统实现“校农结合”全覆盖。探索总结并在全省推广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模式、西秀区“农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模式、贵州民族大学“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模式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模式。
强化精准对接。各地根据学校需要积极引导调整產业结构,通过需求引导推动产业培扶。支持贫困区、贫困户因地制宜,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参加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等,“订单式”向学校提供绿色农产品。铜仁市根据教育部门需求,指导当地基地规划和种植养殖,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贵州师范学院通过采购农产品扩大印江县农业生产规模,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增收。推动扶贫、扶智双促进,在学校后勤采购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同时,有效发挥学校智力资源优势,从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帮助贫困区、贫困户早日脱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与平塘县贫困村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共建产业示范园,并帮助当地建立规模养殖示范点、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综合检测实验室等,帮扶开展技术培训、专利申报、蔬菜冻链库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