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雨亭(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
城市进程的发展对人们物质生活有着重大改善,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建筑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发展在影响其建筑形态的同时,城市建筑题材绘画的时代风貌也随之改变,描绘它的美是艺术家们绘画创作中重要的创作题材。
在中国古代,汤垕在《画鉴》中提到:“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1]我国早期建筑题材绘画称之为界画,由此可见,建筑题材的绘画就是借鉴界画而形成。五代末宋初山水画巨匠关仝,他的作品《关山旅行图》中已经开始出现房子建筑的景象;李成《晴峦萧寺图》中的建筑描绘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谓描写城市建筑题材的典范。到了明清时期,城市建筑题材的中国山水画逐渐增多,并且已经成为山水画的独特样式,为之后城市建筑题材的油画奠下了基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筑也逐渐的发展了起来,许多画家受到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徐悲鸿等人便逐渐将苏联美术引入国内。油画主要可划分为三个画派,分别为以徐悲鸿、胡善余、颜文梁、为代表的写实画派;以刘海粟、林风眠为代表的新画派;还有以董希文、吴冠中和关良等为代表的现代派。[3]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城市建筑,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颜文樑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家的重要代表,对西方油画方法的传播及西方绘画本土化的开创更具特殊的意义,其油画《北京人民大会堂》(图1)、《国庆十周年》(图2)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受到古典主义与印象派的影响,注重色彩与光影的描绘,他的绘画运用写实的西方绘画手段,绘画出中国文化特点,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与精神气质。倪贻德主张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创作美术作品,忠实的描绘自然不过是自然的表象,将自己的精神融入绘画之中,使得物我交融,胸有成竹,方能得心应手。新旧观点与中西文化的碰撞,推动了西方绘画与传统中国绘画的融合。他城市题材油画代表作品《上海南京路》(图3)就是鲜明的例子。文革时期的城市建筑题材油画处于没落阶段,当时的绘画在对题材的选择上注重突出无产阶级英雄的光辉伟大形象,在油画创作中“红光亮”“高大全” 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荒诞时期之后,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中国油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新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城市功能性不断完善,城市文化不断化发展,城市建筑作为都市人生活面对的主体,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1982年钱学森给王仲的信中提到他对近期《美术》杂志的看法:“杂志刊载的都是过去和不符合时代大潮的作品,美术家和绘画家是不是应该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看到深圳的画家画深圳,提出“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5]在艺术界"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运动,艺术群体表达着各自的诉求、大量的艺术展览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建筑题材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萌芽与发展为城市建筑题材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在巴洛克城市风格和美国景观派的城市规划的影响下,中国城市空间也开始出现城市综合体,由各个独立部分逐渐被绝对连续性的,更加整体的观念所取代。其模式出现了高度的复制,这种“城市折叠”从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城市个性。钢筋丛林般的城市占据了我们生活,在人们的日常视觉中
已习惯而自然。杜海军《N个窗》、《都市印象》(图4)选取了墙体和窗户,描绘出我们当下的生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杜海军这一系列城市作品表现了现代人城市生活现状景观,对中国人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
艺术家不断的去努力从高楼大厦这种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美感。城市建筑题材从表现语言角度说,油画表现形式丰富,其表现力度及其变化适合于表现钢筋混凝土的“刚”的力度与精神;从艺术家情感而言,绘画者们通过城市建筑题材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宣泄了出来并且用画笔将它记录在画布之中;从生存现状而言,社会的繁荣发展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有许多问题产生,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压迫到无法呼吸。房价的不断飙升,许多人为了在这冰冷的建筑里拥有一个空间,将耗费一辈子的心血,看似繁华、喧嚣的城市建筑后背隐藏的是无限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