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两幅临摹品的对比研究

2018-10-09 00:47吴保季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53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海姆转折点

吴保季(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

图1:《餐桌》,扬·戴维兹·德·海姆,1604年

图2:《仿海姆的〈餐桌〉》(Dessert after de Heem),马蒂斯1891年

图3:《仿海姆〈餐桌〉的静物画》(Still Life after Jan Davidsz de Heem’s “La Desserte”),1915年

海姆的《餐桌》及马蒂斯的两幅临摹品均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海姆是荷兰的绘画大师之一,他一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该战争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又称“宗教战争”。作品《餐桌》创作于欧洲宗教战争的背景之下,表现了画家对于和平、幸福以及富足的庄严诉求。作品中的水果也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意味:如樱桃象征着天堂之果,桃子和苹果象征着禁果,葡萄代表着救赎,面包和葡萄酒象征着圣餐,以及基督的血液,琵琶则唤起了人们的喜悦欢快之感。他的画受到弗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善于表现色彩的华丽,精确地描绘出各种花卉、果蔬和器具等。画面中的静物,如水果、金属盘与酒杯等,色泽明亮,极富质感,往往偏爱在深沉的背景处突出静物。马蒂斯第一幅临摹海姆的作品是在他的学生时代。马蒂斯早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1980年,他得了阑尾炎,其母亲给了他买了一盒颜料,马蒂斯在养病期间开始自学画画。康复后,马蒂斯辞去了枯燥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开始到美术学校接受美术培训,这是马蒂斯第一批临摹的作品,为了证明自己能像其他学生那样画画,马蒂斯在色彩、造型等对原作品进行了高度精确地还原,与海姆的作品一样,画面中的静物色泽明亮,极富质感。马蒂斯称这一阶段为他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绘画让他从平凡无趣的生活进入了自我创作的自由世界。马蒂斯说,“每当我握着画笔时,我就感觉生命在那里”。马蒂斯的《仿海姆的<餐桌>》便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下诞生。

1915年夏,马蒂斯偶然间发现了他学生时代的这幅小作品,他在该幅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第二次临摹,大小比第一幅作品大两倍。与海姆的作品《餐桌》一样,《仿海姆<餐桌>的静物画》同样创作于战争时期。一战期间,列强争霸,硝烟四起,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灾难,内忧外患的境况激发了马蒂斯的创造力。该时期成为马蒂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胡安·格里斯(Juan Gris),塞维里尼( Gino Severini)等一群立体主义画家成为马蒂斯画室的常客,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马蒂斯在这期间放弃了野兽派时期和成熟时期的创作方法,开始潜心研究立体主义,尝试了各种风格和技巧,“几何的精神”成为他当时创作的最高准则:“锤铅线及画家的罗盘的水平线,两者共同决定了垂直的方向与形式。”[1]在这幅作品中,他没有描绘支离破碎的物像,而是将物体几何化、简化,将几何块状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2]在这幅临摹品中,马蒂斯仔细分析和重新梳理了海姆画布中的丰富性,结合了强烈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作品。整幅作品基于一个简单的黑色几何网格,而视觉焦点便落在中间那一对圆形的红皮小洋葱之上。凹凸不平、褶皱、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白色餐桌布上那些灰白色、黄绿色、绿松石色的静物让整幅作品散发着春天般的光芒和活力的气息。[3]

从图二至图三画家保留了原有的构图,但风格完全发生了改变。正如他在1908年所说的,“我的基本想法没有变,但我的创作思维发生进化了,创作手段也随之改变。”[4]相对于第一幅临摹品(图二),第二幅临摹品(图三)给人一种间接的距离感,格林伯格指出,看到此类作品,“我们首先会在造型价值方面获得一个瞬间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其价值到底在哪里”,第一次看到这幅临摹品,从图中的圆形物体,我们会猜测它是桃子、苹果、橙子或者其他,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第一幅临摹品则直接体现了一个思考的结果,观者从图中逼真的静物便可一目了然地在大自然中找到对应物。在图二中,马蒂斯通过明暗对比法,透视法等完美地再现了一个三维的空间,而在图三中则抛弃了可识别对象能寄居的三维空间,由三维立体转向了二维平面,摒弃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绘画再现,追求一种“平面立体”的效果,而非纵深立体。在图二中,画家尽力掩盖了媒介的本质,线条等隐藏在整体的造型之中,但在图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条,颜料等绘画媒介在画面中体现,画家利用绘画媒介材料的特点,不加掩饰地将纯度很高的颜料涂抹在画布上,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过度分明。马蒂斯与其他现代主义画家一样,试图强调媒介本身,唤起人们对艺术本身的关注。[5]在这幅画中,马蒂斯采用了强烈的、非自然的色彩与线条,忽略了明暗对比法,犹如罗杰·弗莱(Roger Fry)所说,“马蒂斯对线条、节奏的抽象与和谐的追求,达到了经常要剥夺大自然所有现象的形状的程度。”他认为,马蒂斯绘画中的造型情感绝不依赖于光影,而是由线条和色彩唤起,达到线条赋形,色彩赋形的效果,“正是马蒂斯不关心明暗这一事实,使他能够构筑起一个极其辉煌而有力的色彩和谐体”。[6]

马蒂斯的两幅临摹品,分别处在马蒂斯绘画中的两个“转折点”,《仿海姆的<餐桌>》创作于马蒂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该幅作品高度还原了海姆作品的《餐桌》,代表着西方的传统绘画。一战期间,马蒂斯在其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对海姆的作品进行了二次临摹,结合强烈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结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马蒂斯直接将它从图二的三维立体,直接变为“平面立体”,忽略了透视法,明暗对比法,强调媒介本身,使画面变得更为平面、抽象和纯粹,形成了一幅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海姆转折点
妈妈的“守护天使”
立体主义迷宫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海姆立克急救法”发明者病逝
“急救之父”海姆立克辞世,世上救人最多的医生走了
行走的贾科梅蒂
青春的一场告别仪式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pH对高甲氧基果胶NMR转折点蔗糖浓度的影响
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