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书写直抵人心

2018-10-09 00:46李炳银
支部建设 2018年25期
关键词:太行山文学创作老兵

■ 李炳银

蒋殊的纪实散文《重回1937》出版了,细读后,感觉这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应该是被看重的一本书。

来到武乡,来到太行山的人,会对这片土地有所了解。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已经陌生了,很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这片土地在抗战中发生过如此激烈的、血与火的、灵与肉的搏斗;不知道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正是从太行山走向全国,实现了民族解放的。蒋殊通过两年多时间把她一次次访问老兵之后听到的那些动情的、动心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朴素的话语记载下来时,这种真实且充满血泪及人生记忆、人生经历的文字便显得极其有力量。很多人讲,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是需要手段与创造的,都没错。但不管任何艺术,最根本、最核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失去真实的核心,再花样翻新、再巧妙、再灵动的叙述也不能打动人心。

《重回1937》用最真实的接近,最真实地书写出当年的抗战故事;写出英雄的奋斗、英勇牺牲及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无比生动感人。从书中不难看出,蒋殊在做一件打捞性的劳动,因为她笔下的每位老兵都八九十岁甚至100岁了。书写过程中,还要面临老兵不断去世。她是在与时间赛跑。这件事如果现在不做,就再没机会了,我们也就无法面对他们了。不论是对武乡,还是对文化,都将是一种损失。蒋殊工作之余回到家乡,走近老兵做这份打捞工作,非常了不起,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尊敬。她书写了很多历史情形,书写了很多人的情怀,这是一种记忆。有些时候,记忆、回望比创新更重要。因为失去记忆,就不知道自己的来路,不知道根在哪里,就会忘记自己是如何成长与发展的。蒋殊通过文学笔触唤醒我们的记忆,把历史应该记忆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重回1937》中,蒋殊写了很多战争的场面,写了宏大战争背后的许多细节,写了很多老百姓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有的人为了一双袜子,有的人为了一碗饭,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从小失去父母。武乡这片土地曾经充满苦难与抗争,中国这片土地上同样充满苦难与战争。侵略者加害的苦难我们不能够忘记,一定要把记忆留下来给后人。武乡人给后代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他们在侵略者面前不屈服,不投降,不甘心被奴役,大义凌然、奋起反抗,对国家民族奉献出极大的勇气和担当。这种精神是伟大的,犹如巍巍的太行山。

一直觉得,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应该有很好的书写。现在也有不少人在书写战争,但有些作家的战争观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书写打着反战旗帜,忽略或者混淆战争性质。有不少作家,想离开中国的文化环境,把自己打扮成为世界性的作家,人类的作家。鲁迅说过: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试问,人类的作家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没有是非观吗?可笑的是,写民族抗击、坚韧不拔精神的文学作品,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认为是狭隘的政治宣传。还有一些作家,专门去书写百姓的绝望、苦难,或者把今天社会环境下一些坑蒙拐骗者的“成功”呈现出来,把老实人的各种失败展示出来,总之就是说当今的社会环境没给正能量发挥提供可能,倒给见风使舵者提供了机会。这就是现在的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习总书记说,要校正我们的文学方向,校正作家的写作视角。不是说我们的国家没有问题,但必须客观看待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要看到国家在艰难发展过程中健康强大的一面。

蒋殊正是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发展的深处给我们以新的展示。她的作品,呈现出历史生活当中中国老百姓是如何从苦难与危机中走到今天的。她写的是武乡的事,写的是老八路精神,是太行山,但价值与意义却是广泛的,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太行山文学创作老兵
《太行山写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老兵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聚力文学创作 服务武功大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太行山(外二首)
《老兵》:目击“韩国昆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