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城开中心,创想AI生态全体验

2018-10-08 02:43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18年37期
关键词:滨江人工智能智慧

孔冰欣

滨江城开中心要为楼里的人们“赋能”,要让他们无拘无束,从繁重、单调、枯燥的基础性工作里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富创造性的事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序列里,有着天然的“亲水”情结;而位于上海西岸,由上实城开旗下上海寰宇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滨江城开巾心,更因临水而居,恁多了几分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与开阔格局。所谓智者,乃须将理想照进现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滨江城开巾心的一份“AI梦”,遂于此风云际会的时代风口被点亮。

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寰宇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维琪眺望了一眼办公室窗外的风景,转身对《新民周刊》记者笑道:“现在,社会的结构形态、政府管理的模式、我们生活的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且这种变革是急剧发生、呈爆发性状的,超越了人类以往的想象。”

略微停顿了一下,叶维琪充满信心地凝视着记者:“面对这样的变革,滨江城开中心也有了自己的理想:我们希望木来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可以更‘自由。”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商务:以人为本

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万众瞩目,上下一心。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致辞……他们的寄语里,都提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商业模式创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运行,‘人工智能+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等等。

叶维琪对此深以为然。“这次大会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事实上与滨江城开中心项目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当前,西岸的AI气场‘一触即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里,作为一家国企,我们该如何进一步考量人工智能渗入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大会的召开,使我倍受启发。‘AI+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参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不是独立的单一个体,它更像是一个体系、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将加入更多可能的基因。”

记者获悉,位于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的滨江城开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了约22万平方米的办公、约10万方的商业和部分文化业态。其聚焦人文、自然、健康三大核心元素,从城市发展、精神文明、空间功能、人本提升及生活服务五大维度出发的全维开放规划理念,讲究的是商务生活方式的更新,而这种更新的背后是开发者充满智慧的力量。

商业综合体的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滨江城开中心一路航向“商务模式4.0”,致力于更好服务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承接AI的一个生动而特殊的商务载体,从而助推当地AI生态圈的某种闭环。“1.0商务模式是点状办公,相对孤立;2.0连点成线;3.0发展到集中化、片区化形式的CBD,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配套的功能——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期望融合办公与生活场景为一体的心情。毕竟,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深层、多元、立体的,对自然、对艺术、对内在身体健康与外在头顶星空的好奇与探索是无穷尽的。所以,4.0模式,其实也应该考虑结合人工智能的思维理念与高新技术,构造出系统化的复合型空间。”叶维琪介绍。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大国工匠的手里,钢筋、水泥、砖块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死物”,它们是有灵魂的,足以唱出动人的旋律。如今,巍巍矗立的楼宇,或许还将被注入AI的内核,被赋予更前沿、更新锐的秉性,引导人们生活品质的上升。叶维琪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我有意识地接触了不同领域企业尝试与人工智能对接的若干成功案例。从人脸识别到门禁系统,从居家养老到远程医疗,从精确定位到大数据搜索,从宏观到微观,从算法到人性……可以说感悟很深。对滨江城开中心而言,我们要尽量夯实‘地基,尝试铺垫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关的、系统性的东西,以期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我们已获得上海首批WELL建筑标准金级预认证——世界范围内首个将医学与建筑学融合为一体而制定出来的建筑标准,通过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性和精神等七个方面,提高工作与生活环境质量,全面关怀人体;此外,亦专门成立了BIM科技工作站——这种将多种设计功能一网打尽的高能软件,可为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带来的价值是长远的,建筑创作走向了建筑创新,智能建造走向了智慧建造。”

有依托AI思维的“黑科技”助攻,叶维琪却似乎“犹嫌不足”。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做硬件容易,做服务难。我们还是得想想好,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城市建设运营商的角色,是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大便利的,‘人是首位的。”

从仰望星云到探索未知:更多可能

这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的一席发言颇见诚意:

“一家真正的AI公司,不仅在技术层面跟AI是紧密结合的,它的文化也必须是AI化的。这就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必须遵循AI伦理的四个原则。第一,AI的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第二,AI的创新愿景是促进人类更加平等的获得技术能力。第三,AI存在的价值是要教人学习,让人成长,而不是取代人、超越人。第四,AI的终极理想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可能。”

叶维琪非常认同,“对,自由。虽然我们不是纯粹的AI类企业,但是我们的项目,是不是也应该多思考思考怎样为楼里的人们‘赋能,怎样让他们无拘无束,从繁重、单调、枯燥的基础性工作里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富创造性的事业?”

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描绘了心目中的种种构想:“可否将智能停车做到更好?在同一指引平台上,分分钟‘搞定上海任何一座商务楼的导航、停车、付费事宜,让第一次来的访客都能节约时间成本,享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可否将智能门禁监控做到更好?员工踏进大门,传感器自动核实确认身份信息之余,也对你当天的体温、血压、心率等基本健康指数一一进行检测,如查出身体有恙,立刻连接医务系统直接就诊,并通过精准医疗开出适用药物。可否将智能办公环境做到更好?在企业上班时间前的一刻钟,自动设定好办公区域最适宜的温度、湿度、亮度等——而这些参数,又根据办公人员的多少、进出,结合天气情况即时灵活调整。举行一个越洋远程会议,电话或視频形式终归有‘隔断感,倘若采用智能全息投影,那么‘千里之外,岂不瞬间变成‘近在咫尺?我在自己的办公室,商业伙伴在地球另一端的办公室,却达到“高清多维”、面对面亲密交流的效果,促成合作不是更有指望?另外,诸如无人银行、无人超市啊……能够畅想的东西太多了,nothing isimpossible,只要我们想得到,只要我们用心倾听,身体力行,把一个整体的智能体系预留好、架构好,一切皆有可能。最后,无非就是你进入这栋大楼,体验到360度的人生,安全、健康、舒适。”

人工智能的思维范式,给予智慧城市的智慧项目更多可能;更多可能的智慧项目,又给予项目里的“人”更多“自由”与“创造”。城市、项目、人,息息相关,“AI化”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但恰是各方持之以恒努力的一致方向。

从“试验田”到“放大器”:优势集聚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选址上海西岸,不啻人工智能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徐汇自将借势发力,发挥峰会的产业和品牌的溢出效应,加快构筑西岸“双A”引擎(ART和AI),推进“双T”战略(AI TOWER和AI TOWN),培育和集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而,若把AI大会比作“引力场”的话,那么未来人工智能在滨江城开中心的实际应用,便是“试验田”了——未来随着与龙华国际、传媒港、文化艺术馆等的联接,这个片区或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运用的“放大器”。AI是互联、共联、物联的科技手段,“AI+7大领域”(个人助理、安防、自驾领域、医疗健康、电商零售、金融、教育)将在此地开花结果,人、空间、业态,亦将随之渐渐在此地形成共融、共生、共享的良性循环。

欲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比肩的“上海西岸”,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上海梦中心、水边剧场、油罐区景观项目等等,仿佛一块块强力磁石,引无数游人竞折腰;数不清的艺术大咖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数不清的音乐节、双年展、艺博会、盛宴雅集,同樣令来访者神迷心醉,流连忘返;不远的明天,上海西岸更将因“AI”气质,顺应历史潮流,让所有人都能在世界的滨江仰望星云,在浩瀚无垠的广袤宇宙里寻求关于未知的新答案。

“前一阵我看了一本书——《大国大城》。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该书提出,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政府则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在聚集中,经济发展走向均衡,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叶维琪表示,“也就是说,‘聚集效应是明显的。譬如张江科技园好在哪里?供应链上下游沟通顺遂、无障碍,故而效率高。我们的项目要关注如何配合西岸智慧谷(AI space)的定位,在最优AI环境聚最强智慧大脑,筑巢引凤,搭好平台——让台上的‘舞者们集聚优势,倾力挥洒,尽情展示。”

对滨江城开中心而言,西岸智慧谷赋予了建筑更明白无误的定义,有助今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双A、双T的概念,皆与商务4.0“不谋而合”——终极的指向,是“让生活更美好”。也许,多年之后,滨江城开中心实体的变迁与革新在所难免,但其“与时俱进、人文关怀,不断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肩负着的一种使命感、荣誉感,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滨江人工智能智慧
福州滨江私宅
芜湖滨江天际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高新(滨江)区:打造“智慧e谷”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