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幼娟
摘 要 整合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四类平衡的移动,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K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关键词 化学平衡移动;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常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154-0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平衡移动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一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综合性较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学生经常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四类化学平衡移动,却很少从化学平衡常数K的角度定量分析。其实通过化学平衡常数K与浓度商Q大小比较,能让学生更科学地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即当K与Q不相等时,平衡会发生移动。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整合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四类平衡的移动,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K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三复习课经常是老师课前认真准备,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上课发现学生面无表情被动地听着。但是每次一提问,他们马上去掉呆滞的表情,脸上有了神彩,所以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自己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习惯,需要老师通过每节课慢慢引导他们怎么自己思考。
学生已经复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在复习用浓氨水制取氨气的实验、氢氧化铝电离时均有涉及电离平衡,复习铝铁及其化合物时已经应用了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复习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要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本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在复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能够用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K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三类平衡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解决新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用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K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四类平衡的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用平衡常数K分析四类平衡的移动。
五、教学过程
1.Fe3++SCN- Fe(SCN)2+
【课件展示习题】《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2014)P60的课后习题第6题改编:反应Fe3++SCN- Fe(SCN)2+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C(Fe3+)=0.04mol·L-1 C(SCN-)=0.1mol·L-1 C[Fe(SCN)2+]=0.68mol·L-1
试回答:(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多少?(2)加入固体KSCN后,平衡将向哪个方向移动?C[Fe(SCN)2+]增大还是减小?溶液颜色加深还是变浅?分别用勒夏特列原理和平衡常数K解释。
【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平衡常数K分析化学平衡移动。习题拓展部分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K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课件展示】(2015海南高考16改编)
0.1mol·L-1的氨水中加入(1)少量的NH4Cl固体,(2)少量的明矾,(3)加水稀释后,平衡正向移动还是逆向移动?第(3)用勒夏特列原理和电离常数Ka进行解释。
【追问】用Ka解释:加水稀释后,C( NH4+)·C(OH-)是增大还是减小?
【追问】用Ka解释: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设计意图】分别用勒夏特列原理和电离常数Ka进行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盐类水解平衡
【课件展示】(2015·天津高考·10第(3)题改编)
FeCl3在溶液中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可写为
xFe3++yH2O Fex(OH)_y^((3x-y)+)+yH+,欲使平衡正向移动可采用的方法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a.升高溫度 b.加水稀释
c.加入NH4Cl d.加入NaHCO3
【追问】加水稀释后,H+浓度是增大还是减小?
【追问】用水解平衡常数Kh解释: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设计意图】分别用勒夏特列原理和Kh进行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