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丁然
摘 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位从未踏上陆地的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是一部拥有着诸多魅力的电影,不论是从音乐上、画面上、结构上、台词上,还是从镜头的辞格和角色的包容上,都呈现出了一部伟大杰作的多重力量,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所有外显的表现形式实质上都是为了传递一个精神,即对于生命与生存的深邃哲学思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我们到底应该坚持怎样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是何物?我到底是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钢琴师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删繁就简地做出了清晰的回答。现代生活中,这又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和行动?这才是这部伟大影片的“终极力量”。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多重力量;哲学思悟;终极生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129-02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视野都是有限的,但对于人生中最值得珍视部分的探索则是无穷无尽的,文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让你从特定对象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人生境遇中寻觅到人性的闪光,激发出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人世的无穷热爱。一部独具匠心的电影,以前所未见的哲学思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台词艺术等魅力,把文艺作品的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饮誉欧洲影坛的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正是这样一部意蕴非凡的神奇作品,无处不展示出杰作的多重力量。如果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人们把电影称作“梦工厂”,那么,《海上钢琴师》会让人对此心领神会。每位观众,就在梦醒时分,有如醍醐灌顶。
这部电影中,音乐或是单独出现,或是同钢琴师一道登场,使电影充满穿透灵魂的艺术张力,决定性地丰富了作品情感和内涵。如,号手和钢琴师相遇之后,为庆祝两人相识和默契,钢琴师出人意料地解开了琴栓,在摇晃的船舱内演奏,此时音乐与演奏者共存,华丽而激情,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著。片中,钢琴师的音乐同他的思维一样细腻,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得到,或是在思考感悟人生,或是在宣泄情感,或是庆祝某些特别的事情,或是对过去的留恋和回忆。每当钢琴音乐响起,无论画面中出现的是怎样的面孔,观众总能够借助音乐去联想到钢琴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借助音乐实现对剧情的引导,让观众跟随音乐的步伐进行思想上的游走。特别是最后,当号手无法劝说钢琴师离开维弗吉尼亚号时,他所能够做的,只是静静目睹着人与船一道沉入深邃的大海,此时音乐变得无比忧伤和凄凉,告诉我们,也许离去是最好的选择,至此观众不禁为之落泪神伤。水到渠成地推动情节发展,诠释电影主题,升华作品情感,这是杰作的音乐力量。
打开轮锁的钢琴,在惊涛骇浪中剧烈起伏的船舱中横冲直撞,承载着镇静自若的钢琴师和惊惶失色的号手,散发着无言的温情;发烫的琴弦点燃了香烟,让挑衅者的气焰瓦解冰消,彰显着厚重的尊严;病榻的炉工为养子的朗读开怀大笑,完全无视关乎性命的医嘱,升腾起馥郁的的亲情;囊空如洗的号手于仆仆风尘中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号,不倦寻找杳如黄鹤的当年至交,只为铭心的友情……人们衡量一部电影,最为简捷的评判就是能否产生刻骨铭心的强烈画面感,正如《泰坦尼克号》杰克和露西在船头一起迎风张臂的画面镌刻脑海、使人永志不忘一样,《海上钢琴师》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然留下无数这样的经典画面。这是杰作的画面力量。
号手从点滴的线索中觅得故人的踪影,从此踏上义无反顾的寻踪之路,历经曲折,矢志不渝,于细若游丝的缥缈希望中,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孤臣孽子之心苦苦追寻,每一个线索的发现都串起一段对于钢琴师独特生存经历的回望。显然,号手的寻踪之旅与钢琴师的人生历程,两条线索交织,不断推进剧情的叙事架构,正如太极图的阴阳鱼结构,远比单纯指向钢琴师传记的叙事铺陈,能容纳更多的精彩故事和文艺养料。在这一丰富立体的叙事框架中,乐器店主、拆船老板等角色陆续登场,在与号手的深刻冲突中,深入展露了号手的心灵境界与友谊标高,带给观众无限丰厚的心灵营养。这是杰作的结构力量。
号手看似配角,某种意义上亦可以作为主角,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寻找心灵坐标的意义而言,对于友谊的理解和诠释,号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倾盖如故、白首如新,他的出现,标定了人们对于友谊理解的高度。号称爵士乐创始人的挑戰者,是另一个令人惊艳的角色,出场时的骄狂与轻浮,不可一世,气焰万丈,有如脑满肠肥的市井之徒,而他步入赛场时,气场强大,不怒自威,俨然一代宗师。他的两次登场,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编剧对人物的刻画、导演对角色的塑造和演员的精彩演绎,都令人叹为观止。把每一个配角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风姿各异,既不留空白,更不显苍白。这是杰作的包容力量。
Danny 告诉年幼的钢琴师:“弗吉尼亚船下的一切都是不好的。……陆地上有鲨鱼会活吃你,离他们远点。”“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就像一个大的监狱,没孩子的人都会被关在里面。”钢琴师问道,“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你就会进孤儿院吗?”“你说得对。”Danny答道。Danny是他的唯一亲人、启蒙老师,对他的爱,对他世界观的灌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定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所以,当他面对人生抉择时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远离尘世的人反而能直指人心,震撼心灵的台词和对白层出不穷,我为《海上钢琴师》的创作者们如此精工打磨的匠心喝彩!这是杰作的台词力量。
但是,仅有这些力量是不够的,这些力量都是为了突出一种“终极力量”,这就是,古往今来,一部真正的杰作,最弥足珍贵的是能透彻骨髓地剖析和展示人性的伟大力量。在钢琴师的千古绝唱中,我们欣慰地听到了这部作品对灵魂的聚焦和对生存方式、生命意义的拷问:何以为生?生而为何?
钢琴师在老旧的弗吉尼亚号将要被炸毁,却依然选择不上陆地而与船同归于尽的时候,面对唯一挚友号手,做出了这样的表达:在纯净的海面,在钢琴有限的88个键上,可以弹奏出无限的美妙的变化万端的音乐来,为此弹奏一生,他可以;但当他站在轮船旋梯准备登陆的那一刻,面对陆地上纵横交错的道路和鳞次栉比的庞大建筑群,忽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面对和驾驭,为偷生而上陆,他不可以。当时,钢琴师忽然把帽子扔向了海边,似乎在表示纯净的海洋对肮脏陆地的恐惧和逃避。其实,道路和建筑的背后,就是无尽的人群和俗务以及未知的风险。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复杂,选择了无尽的追逐,同时也就选择了看似清醒理性、繁华荣光,但实际却空耗鲜活的生命的生存方式,最终如机器般情感麻木、机械呆滞,淹没在滚滚红尘。辩证地看,选择了简单,就是把有限的时光和精力束水攻沙,必然走进从容和精妙;选择了复杂,就不得不疲惫地平均用力,如大水漫流,必然走进焦灼和荒芜。这一点的高维思悟,与印度爱情电影《他和她的故事》中的男主独特人生观有些不谋而合。
高端的思想和选择都是相通的。钢琴师的价值观与我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用心学的话来说,就是“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钢琴师找到了,遵循了,选择了,最终踏实了。他选择在自己生命最成熟的时刻,与自己的摇篮和母体弗吉尼亚号船在爆炸的烈焰中永生,选择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焚尸炉,选择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海洋墓地,带着本来就是上帝赋予的、不是凡尘应有的天才音乐,回到了他来时的地方。“我心安处是故乡”。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不能不说,这是对的;否则,就一切都不对了。作品高明之处在于,号手没有趁其不备把钢琴师打昏,带他强行离船,而是体现出对钢琴师选择尊严死亡的尊重;否则,就难说号手是钢琴师的唯一真正挚友。实际上,钢琴师的伟大在于他选择了“终极生存”。我想借用这个词来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的物理生存不过电光石火的百年左右,生命长短,无非50步和百步的差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对死亡时真正抱有的那种从容状态和超然心态,才是最有意义的。或者慷慨赴死,或者欣然受死,或者心怀未来,或者衔接过去,只要内心安静平和,了无遗憾,甚至如钢琴师一样,怀着一种使命感、幽默感去给赋予他音乐才华的上帝,用两只右手演奏天籁之音,岂不“快哉,快哉”!这样“死得其所”的生命终结,必然“视死如归”,自然没有恐惧、迷茫和遗憾,甚至带着解脱和幽默,好像只有用“终极生存”这样的字眼可以约略表述吧。
但如此这般的人生观和决绝选择,非王阳明这样的勤思苦修、醍醐灌顶之人和钢琴师这样海上出生、人间无籍、天赋异禀的不可复制之人,而能之。只有拥有非凡经历和天赋的人,才能有这样“终极生存”的清醒选择!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世界,其实就人类感官所能感受和思维所能思考到的角度来看,是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立場和角度的世界,绝非一致。这取决于人性的复杂和人的不一样。有句名言说,人和人的区别远远大于人和狗的区别。所以,最后指向的都是人性的大不同。一万个人就有一万多个世界。没有人能看清楚别人,也没有谁能代替谁生活。路走到今天,都是自己选的。既然寻常之人不能像钢琴师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在沧海之上终生坚守钢琴生存之梦,那至少应该学习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取舍定力,在滚滚红尘中修炼、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臣服于良知的内心,内圣外王,致胜决断,知行合一。
亿万斯年,未有穷期。与电影 《海上钢琴师》相类似的人和事,其深蕴的启示意义至高无上。360总裁周鸿祎讲过他的成功经验,就是从一开始凡是有利于他追寻互联网之梦的事情就用心用力,与此无关的即使再大诱惑也绝不动心,绝不多看一眼。所以,他走到了少有人走到的今天。相信和我一样,很多人都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有着持续无言的沉默和思考。领悟启示不难,但千万不要就此打住,关键要有把人生变得清晰而纯粹的真正行动。这个不简单的改变,如果真的能从今天开始,才是这部杰作想要的“终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