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10-08 09:03许新旋贾宇秋
系统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

许新旋,贾宇秋

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泰州 225300

脑梗塞好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局部血栓,是因血管内膜损伤致使脑动脉官腔狭窄,加重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缺血,引发神经功能障碍[1-3]。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大多数脑梗塞患者均伴有肢体障碍症状出现,主要发病诱因与喜油腻、体重超重、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关,患者抑郁、恐惧、认知紊乱和焦虑等影响脑梗塞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该病死亡率较高[4]。因此对患者瘫痪肢体肌力的恢复尤为关键。为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实施系统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21 例,女 19 例,年龄 56~75 岁之间,平均(62.4±3.2)岁,病程8~67 d,平均病程为35.5 d;研究组男23例,女 17 例,年龄 62~78 岁之间,平均(64.8±2.6)岁,病程10~60 d,平均病程35 d,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该次研究。两组经CT、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患者无意识障碍、症状体征及精神病史,排除其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具有知情同意权,并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对脑梗塞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75岁;②符合该病诊断标准;③愿意接受该临床研究,依从性强。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年龄<20岁或>75岁的;②发病前3个月有外科手术、心肌梗死及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病史的患者;③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④不愿意接受该临床研究,依从性差的患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训练,由经培训过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体位转移:患者从床与轮椅间的转移、卧与坐转移、坐与站转移、步行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外展、内收和旋转,肘、膝关节的屈伸、旋转,腕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和旋转等训练,每个关节的每个动作训练 8~10次/d。

1.5.2 研究组 研究组给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措施如下:(重要的训练措施先列出,按重要性及逻辑性,逐个排序):①被动锻炼:为预防肌肉萎缩,对早期脑梗塞患者卧床不起时,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避免关节僵硬,并对大小关节做屈伸肘、弯伸手指、屈伸膝等被动功能锻炼。②主动锻炼:训练人员的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对稍稍具备活动能力的病人可在家属或协助患者做伸膝、扶物站立、提腿等活动;能行走后,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要逐渐加长距离,逐渐加强锻炼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③身体训练:预防压疮,医护人员应该定期的帮助患者翻身,减轻患者的疼痛病情;一定要确保姿势的正确,同时在为患者翻身时,最好选择健侧卧位,每2 h帮助患者翻1次身,一定要保证动作幅度的轻,在帮助患者翻身的时候,不能让患者感觉到不舒服或者疼痛。④运动训练:可以适当的给予运动训练,对于伴有无意识障碍的脑梗塞患者,可以在患者发病后的第2天由医护人员或者陪护人员引导患者进行;视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训练,可以对患者进行肢体的按摩,对其制定适合的按摩时间以及次数。⑤健康宣教:促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对患者及家属可通过电视、科普手册、录像等方式普及脑梗塞相关知识,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和训练。

1.6 效果评价标准

ADL[5]自理为100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表示患者生活能基本自理,60分为良,41~60分需要大量帮助,患者有功能障碍,属于中度残疾,<41分表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对该院外科训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该院训练部对外科临床制订的相关规范,通过患者意外发生率和训练差错发生来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训练安全质量;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外科室自制的训练满意度调查表,调查问卷包括心理训练、服务态度、生活训练、健康宣教,等级包括较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一般)/总例数×100.00%。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生活自理能力(ADL)对比

训练前ADL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训练后ADL评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对比[(±s),分]

组别 训练前对照组(n=4 0)研究组(n=4 0)训练后t值 P值2 8.3 7±4.2 6 2 6.5 5±6.4 6 1.2 4 5 0.7 8 3 2 1.3 7±5.7 5 1 6.5 2±4.3 7 3.2 4 5 0.0 3 7

2.2 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较对照组少,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3 两组满意度分析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分析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在存活的患者中有60%~80%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知觉障碍、运动困难等,其中1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这不仅让患者自身感到痛苦,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6]。康复训练,目的是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要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多介绍临床康复病例给患者,让患者了解只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慢慢恢复[7]。两组训练前ADL 评分[(26.55±6.46)分,(28.37±4.2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 ADL 评分研究组(16.52±4.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37±5.75)分,两组患者ADL评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患者卧于床上时要帮患者翻身,在肌肉力量没有恢复之前进行大小关节的内收、外展、屈伸、旋转等被动活动,训练人员或家属多帮助患者按摩,缓解关节疼痛,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研究组肩痛(7 例)、肩手综合征(5 例)、肩关节半脱位(3 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显示系统个体化的肢体功能锻炼能有效增加瘫侧肢体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肌肉力量慢慢恢复后应加强自主运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以健康的一侧带动患侧锻炼坐、站立、行走的能力。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激发患者对康复的兴趣,调动患者积极性,引导和帮助患者发挥身体残余的潜在功能,尽可能达到照顾自己的目的[9]。该研究中,训练满意度研究组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患者可获得更良好的护理体验。据临床大量康复资料验证,脑梗塞偏瘫患者经过训练干预和康复训练后,有2/3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70%~80%的患者能独立行走[10],与该次研究结论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ADL评分研究组(16.52±4.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37±5.75)分,高于相关研究报告[11],很多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出现抑郁症,拒绝治疗及康复训练的现象。此时,训练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干预。

综上所述,系统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对脑梗塞偏瘫肢体的治疗很关键,同时也提升康复训练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