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强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自然的角度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 50 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更进一步的明确青少年运动的重要性。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发现,在大学生中热爱体育并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员数量并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受运动动机的影响,运动动机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志活动。如果个体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具有动机水平,热心投入,所以运动动机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本文就对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现阶段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动机,并对如何带动或组织普通大学生参与运动提出有效建议。
以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与动机为研究对象;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陕西师范大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70人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1998年到2017年有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动机的相关文献资料三十余篇,并收集参考了其中的一些相关资料作为本文的数据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使用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中运动情景动机量表和锻炼态度量表来测量普通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和态度[1],共涉及相关问题100道。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次研究发放问卷70份,回收66份,回收率94%;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56份,有效率80%;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 ,对收集到数据资料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2.1.1 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的相关理论
①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②态度的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的主要观点指出,人如何看待社会的情景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人一般都会把关于社会情境的知觉、思想和信念组成简单的态度。这种解释和组织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动作。态度认知理论中最重要的认知相符理论,这个理论重点指出了人们在苦苦追求认知结构的是否一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原有的认知上遇到一种新的认知,他就会努力的去改变这种新认知,让这种认知能尽量的和原有的认知一致且相符。
③态度的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获得从事的某个行为是因为获得的这个行为带来一种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人们避免这个行为的话,说明这个行为含有一种不愉快的结果。身体的健康是通过运动获得的,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对运动的态度更加积极。
④态度的诱因理论
诱因理论由J.L.弗里德曼于1985年提出[2],与决策理论和交换理论还有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论,都有紧密的联系。特点是把人的主动性作为重点,而不像学习理论那样侧重把人看成被动的对象,重视平衡当前各种诱因,强调采取某种态度时的得失,采取最大收益的态度。
2.1.2 对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相关理论
①动机的的本能理论
动机理论学家提出的最早理论就是本能理论。本能是从父母基因中遗传而来的,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再次去学习。而这些倾向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本能的力量支撑着很多人的行为,但是不能解释人们所有的动机,还有很多通过后天学习的动作行为,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去改变[3]。
②动机的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部力量,而目标和诱因是产生动机的外部力量[3],所以动机驱力论比动机本能论更深了一步,动机需要机体驱力和外界诱因的双重作用。
③动机的认知评价理论
体育运动是人们为锻炼身体以及得到快乐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动机便是复杂的。认知评价理论从人的内部动机出发,强调人得兴趣感、能力感、控制感和主动感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4]。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任何影响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的时间都可能影响人的内部动机,而且每一件事都具有两种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在认知理论中被着重强调过,就是人的思维能够控制行为的作用[5]。
2.2.1 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现状与分析
根据表1 能够明显得出通过对态度各维度的统计,目标态度是所有维度中平均成绩最高的一项,这一结果说明了大学生运动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总体来说运动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从行为认知这一项来看,部分学生对于运动锻炼不是很自觉,认为自己不需要运动,所以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再从行为习惯上来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喜欢锻炼身体,是因为可以从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6]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还是比较积极,可以通过运动达到自己理想中目标,或者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锻炼身体。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只是毫无目的的单纯的进行体育锻炼而不与生活相结合,所以他们的运动比较无趣,这样便难以有规律的坚持,只是随性而为,他们锻炼的时间是不定的。
表1 态度各维度描述性统计(N=56)
表2 不同性别态度统计量表(N=56)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之间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不同的,很明显女生喜欢锻炼身体的比重要远高于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反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情感,以及行为表象[7]。通过本次分析,发现男生在体育锻炼的频率上没有女生多,这是因为大部分男生比较懒惰,迷恋电脑游戏,所以没有想过去参加什么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缺乏热情;参加锻炼的男生在于少数,而这部分可以做到坚持锻炼,也是有部分爱好的原因在里面[8]。而女生所参加的体育锻炼,大部分都是夜跑,目的也都相同,或者减肥,或者减压,总之在此可以观察出女生较男生更喜欢锻炼身体。
表3 不同性别差异分析(N=56)
根据表3中对男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各个指标之间的差异性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来看,Sig大于0.05,男生女生直接有差异。反映学生目前活动状态不积极[9],在遇到困难时,很多学生,特别是柔弱的、安静的女孩更可能选择撤退,放弃做运动,这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他们经历了多年的体育教育,却没有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可能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2.2.2 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现状与分析
依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中,都是以学习、娱乐、放松心情、健美、健身为主要目的而去进行活动的,是想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快乐来愉悦身心[10];但也有学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去进行锻炼活动的,比如学校运动会的临近,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给自身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能调节学习压力、健美身材和强健体魄等;总的来说,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有些学生就能认识到体育活动为自身带来的好处,并且可以坚持锻炼,这一部分的学生便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而其他不能认识到体育运动会给自身带来好处的学生则不会花费课余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
表4 动机各维度描述性统计(N=56)
表5 不同性别统计量表(N=56)
由表5可知,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女生要比男生积极的多,这可能是由于性别、性格、认知、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女生参加锻炼的人数多于男生[11],也就可以得出,大学生的锻炼群体中女生居多,而女生锻炼身体的动机与男生是大大不同的,男生是想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或者喜欢某种体育锻炼,还有是想学习到新的专项技能。女生则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身材,所以女生偏爱夜跑、健美操、舞蹈和游泳,充分体现出女大学生对自己身材及气质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因为动机不同而选择的锻炼方式是不同的。
表6 不同性别差异分析(N=56)
根据表6得出。很明显Sig大于0.05,男女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不明显,内部动机和外化原则占据了主导,学习发展、娱乐、刺激、成就、健身健美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12],说明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心态。
2.2.3 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动机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表7动机与态度各维度相关性统计表(N=56)
通过表7得到,**.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相关。行为态度、目标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13]。体育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态度的自我磨炼追求刺激维度高度相关。体育运动成就需要、个人运动能力、运动经历、成功经验以及激发体育运动兴趣的内外在动机是影响体育运动动机的主要因素[14]。普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多受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男同学和女同学在生理、心理、生活习惯和审美价值取向不同,产生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内容、目的都会有差异。
3.1 结论
3.1 大多数学生只是对体育运动心理上的认识较深,但实际行动很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低,主要是因为缺乏运动动机从而影响了运动的态度。
3.2 很多大学生对于参与运动会的认识依然狭隘,这表现在他们参与集体体育活动仍然较少。
3.3 普通大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较少,自己没有树立明确的锻炼目标。
3.2 建议
3.2.1 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态度进行培养,让学生拥有想要进行体育活动的思想,使得学生充分认识体育活动为自身带来的益处,并且与生活结合,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2.2 创造优美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并且健康良好的运动环境,可以刺激学生运动的激情,而大众运动的氛围更能促进每个学生的锻炼意识。
3.2.3 学校通过体育理论教学、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举办体育节的方式不断传授体育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认识与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让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和动机得到培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3.2.4 大学生应该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情况下最好可以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不同的体育运动带给学生不同的选择和情感体验,同样可以促进学生运动的动机和态度。
3.2.5 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要积极与社会联系,可以调动积极性,比如参加各项比赛等。比赛赋予运动的优越性在于参赛者追求成功的心理,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增强参赛者的参赛意识和必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