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赵德宏
关键字:安徽体育产业;经济;贡献率;影响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用y表示,年度用t表示,那么t年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方法如下:
本文在计算之前已将价格因素剔除。将1978年的价格作为基础来对实际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实际GDP进行计算,借鉴司春林(2002)的做法,对安徽生产总值进行换算。表1计算了2005-2014年的时间跨度中安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
表1 安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图表内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可比价指数(上年=100)还有GDP的可比价指数(上年=100)是鉴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5》以及体育产业增加值可比价指数(上年=100), GDP可比价指数上年=100)进行换算获得。也就是产业增加值*代表以上年为基准的产业增加值,而GDP*代表以上年为基准的GDP。
从表格当中的数据可以得知,体育产业在GDP总量当中所占据的份额并不高。大概是占了0.5%-1%。而2005年,体育产业为GDP贡献了1.17%的增长率,而贡献率最高是在2013年,达到了1.75% ,但2010年只有0.54%。达到历史新低。2011年和2012年处在平稳增长状态,基本在0.6%左右,不过还是难以超越2005年。而无论贡献还是贡献率在体育产业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2006-2007这两个指标稍微下降,之后上升了一年,到了2009年又开始下降,2011年才反弹回来。持续增长到2013年,而后2014年下降,两者变化呈现出波动的特征。
此外,对安徽省合肥、蚌埠、马鞍山、芜湖、安庆、黄山、阜阳等14个城市从体育产值、生产总值、体育人口等方面数据统计测算,可以发现,合肥、芜湖、安庆、黄山等地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省内排名靠前,淮南、淮北、铜陵等城市体育发展还比较薄弱,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呈现“南多北少,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根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安徽省体育产出为46.1亿元,到2014年达到154.9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已经达到0.87%、0.9%、0.86%、0.73%、0.52%、0.55%、0.55%、0.54%、0.52%、0.66%,徘徊在 0.5%-1%左右,贡献率在1.17%、0.96%、0.59%、1.45%、1.02%、0.54%、0.57%、0.59%、1.75%、1.69%,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体育产业结构方面,比重较大的有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健身娱乐等,体育产出的多少直接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从2005-2014年数据中可以看出,各种体育产品及培训的参与量不高,人均体育消费不足100元/年,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目前,安徽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健身等方面,城市体育消费高于农村,而体育消费是拉动体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体育消费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体育消费潜力,将形成实质性贡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就业,降低失业率,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体育人口从2005年149.2万人到2014年270.8万人,增速缓慢,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就业的刺激拉动作用,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安徽体育产业的纵深发展。
安徽体育场地建设力度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增多,体育场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和人均体育场地投资额明显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表2 2005-2014年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数据
目前,安徽各地区及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为缩减地区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安徽省内产业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工,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依托场馆、人才等优势,继续抓好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培训、体育中介、体育资产经营等产业;在皖江城市带,重点抓好羽毛球、球类、室外球类综合器材和流动场馆研发等企业集群,做大做强品牌产品;在皖南示范区,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太平湖为依托,继续推进户外营地建设和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中高端体育休闲产业,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和体育产业基地;在皖北,以民俗体育文化为重点,结合健身气功、武术和旅游文化产业,做好体育产业的推广和产业化工作。
只有各体育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构建成一个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才能更好地推动安徽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进而推动安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测到,随着安徽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积极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和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建设多样化健身场地和设施,利用信息化实现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共享”,为体育健身、康复、娱乐表演提供场地、指导等服务。在农村地区开展体育咨询指导、器材租赁活动,大力推动体育消费,充分发挥体育消费潜能,形成实质性贡献。
要创新场馆的运营机制,加强对场馆的管理。加快对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引入,跟随时代发展潮流,让体育业的服务水平整体上升一个档次,运营效能全面提升。积极鼓励体育场馆提供一定量的公益服务,开展公益服务项目。引导有条件的体育场馆管理公司、职业俱乐部、体育赛事公司、单项体育协会等参与体育场馆运营。推行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
要有更加完备的人才鼓励计划,将招聘人才的路径拓宽,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工作。让优秀的人才能够在整个环境和工作岗位上找到自身价值,然后脱颖而出。还要加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进行体育方面的培训计划。让内部员工能够成为全能型人才,成为体育,经济都懂得的复合型员工,尤其是重点培养营销人才,让他们不但懂得竞赛,而且懂得体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大学等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增强人员储备。另外,已经在岗位的体育产业员工,也要阶段性组织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体育专业人员要有资格认证制度,而体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要提升素质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服务带入更多的地区,带给更多的人,带向国际舞台,从而加强与国际体育事业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