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9-30 08:42谢果凰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战略联盟双一流高校

谢果凰

[摘要]随着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式启动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正式拉开帷幕。本文阐述了“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内涵,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大途径。然而我国产教融合存在主体责任不明、路径不清晰、动力机制缺乏等发展困境,本文以經济领域战略联盟理论为基础,提出构建以战略联盟策略、战略联盟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战略联盟评价与调整三个方面为着力点的“双一流”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产教协同 战略联盟

2017年9月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公布,即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式启动实施。“双一流”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总体目标和5项建设任务,总体目标是把高校建设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任务有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学生是高校的“核心部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决定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水平,人才方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双一流”给予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有哪些?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有什么样的困境?“双一流”高校应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性

“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高校继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学生党建工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切实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二)设立分类培养优秀人才目标

我国早在2002年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又将其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12年开始实施的“2011计划”也正式提出要抓好“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关键环节。“双一流”建设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即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优秀人才。“双一流”建设不仅强调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更是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目标。

(三)提出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将“深化产教融合”写入总则、将“协同育人机制成效”作为人才培养方面的遴选条件。在四大全球大学排名榜:由上海软科提供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hRwIJ)、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世界大学排名、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QS)教育组织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WorldReport;,USNWR)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后三项也都无一例外地涉及了产业指标。“双一流”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

二、我国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产教融合主体责任不明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学校教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产教融合成为了教育和产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产教融合的机制中,产业和高校的责任、定位尚不清晰,使得双方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企业的重要主体地位,提出构建“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的“四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四大主体的责任。

(23产教融合路径不清晰

随着产教融合各项政策的出台,高校和企业也开始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当前的校企合作多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式的合作模式。企业要么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要么不清楚参与办学方式和途径;而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大纲设置多停留在行政层面,与职业标准、产业发展相去甚远,高校在产业资源信息掌握、应用方面也力不从心。为此,《意见》就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三)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缺乏

高校和企业作为两大社会主体,因文化意识、体制机制、职能职责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利益诉求、利益实现路径都不尽相同。而产教融合作为两者的共同利益诉求点,却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动力机制。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必定推动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也将成为企业的发展命脉,这势必将成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大动力。

三、“双一流”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以经济学领域的战略联盟理论为基础,构建以战略联盟策略、战略联盟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战略联盟评价与调整三个方面为着力点的“双一流”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一)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夯实人才供给基础

“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出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进行产教战略联盟动因分析,将解决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健全“双一流”高校分类培养体系,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达成共同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策略。在产教战略联盟中,高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用好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融入产教战略联盟策略规划中,进而夯实产业人才供给基础。

(二)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促进人才供给质量

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联盟基础。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双师制”师资建设、“校内外”课程建设、“项目合作式”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式”地方服务四位一体联盟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双一流”高校将师资、课程、科学研究和地方服务四大体制改革有效融入产教战略联盟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建设中,促进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供给质量。

(三)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双一流”高校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构建社会参与机制作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任务之一,应该渗透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社会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管理仅局限于校内,探索构建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体指标,以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利用人才评价数据来进行产教战略联盟评价与调整。

猜你喜欢
战略联盟双一流高校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与战略联盟采购模式运行研究
战略联盟中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风险分析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