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医德思想的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塑造

2018-09-30 08:42黄恩松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医德医者医务人员

黄恩松

我国传统医德思想在漫长的医療实践中形成、发展、完善,是我国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追溯我国传统医德发展史,强调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和中庸之道,为现代反思医学发展、追问医疗目的、建构医德模式提供了历史参照,是今天医德建设和医德修养的重要智力支撑,对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塑造有着重要启示。

一、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1)珍生贵生,医学母体的内涵。生命至上,这是医学本体根源。《内经》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曾言:“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肖纲在《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己,生而不有,他何计焉”,强调从医者要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

(2)医乃仁术,行医施治的宗旨。“仁”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中最完美、最高尚的人格境界,是古代知识阶层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孟子·梁惠王上》中,明确医术是仁术,是表达“爱人”,“救人”的技术。《帝王世纪》载:“伏羲氏画八卦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夭枉”;《淮南子修务训》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蕴藏着古代朴素“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仁心”、“仁人”、“仁术”,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仁心”方面:孙思逸在《大医精诚》从职业角度对医者以“仁心”立术立业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量,华夷愚智”,都要一视同仁。“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仁人”方面: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认为:“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仁术”方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即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也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善待患者、博爱群生。

(3)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的精神。为医者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素问·征四失论》指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如果不明医道的神圣职责,不能明了其至理,则贻误不浅。《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要求学医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孙思逸在《大医精诚》中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张仲景认为医学知识深奥复杂,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习医者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掌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提高医术。

(4)贵义贱利,尊重同道的品德。孙思逸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中亦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亦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同时,要有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_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

(5)严于律己,自律自修的品格。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醁兼陈,看有若无”,强调了医生应该注重言行,严于律己。清代医学家张璐说:“学术固思精进,言行亦当注重,方能得病人之信仰”。《张氏医通》中提出十戒:一、薰莸时习戒;二、持才妄作戒;三、任性偏执戒;四、同流合污戒;五、因名误实戒;六、师事异端戒;七、贫富易心戒;八、贵贱混治戒;九、乘危苟取戒;十、诋毁同道戒。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认为从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更要有自律自修的品格。

二、当前医生职业道德突出问题

(1)价值观不健康。有些医生经受不住这些不良观念的诱惑,价值观念扭曲,导致在医疗工作中做出了一些与医学伦理学道德标准相背离的事情。“开大处方、小病大治”、“开贵药、新药”现象屡见不鲜。

(2)人文关怀确实。医务人员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主动性差、耐心度不够等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些医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对患者的治疗过于程序化、机械化,盲目停在单纯的技术范围内,过度依赖生物医学技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实践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关怀。

三、传统医德思想对当代医学职业精神塑造的启示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我国传统医学职业精神走过了漫长的萌芽与积累的阶段。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型,新技术的日益变化,对当代医学职业精神有着新的要求。

(1)注重职业信念的塑造。职业信念是医务人员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基础上,内心逐步养成的一种实践职业义务的真诚信仰和执着追求。年轻医务人员,职业信念不牢,需要正确引导。医院要坚持不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信念培育,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和道德情操深入人心,落于行动。

(2)注重医学人文的重拾。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以人为本。医务人员要提高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把思想教育引导和文化情感激发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文知识的涉猎,如文学、伦理、心理、社会等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开展人性化服务。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互动共进,从而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学习,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守则的学习。完善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强化培训,重视投入,不断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和层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宣传、培养和弘扬医学职业道德,使之成为医务人员的一种觉悟、责任、境界,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历代医家受其所处时代、所在阶级及经济地位的影响,在论述医德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所以,对于我国传统医德思想应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其中优秀部分进行继承弘扬,对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摈弃。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使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面临新的考验,需要我们从传统医德思想中吸取精华,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牢固职业信仰,尽职尽责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猜你喜欢
医德医者医务人员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后疫情时代《医者2020》上线,是致敬也是治愈
祈祷而已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中央出台措施进一步关爱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者与病者
医者与病者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