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昭平 朱毅军
摘 要: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校情,本校教研组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独立存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校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立足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正常教学,以我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此谈谈几点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教学体会。
一、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我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商贸重地之一,师资雄厚,设备齐全,是家长为子女挑选的热门学校,因此班级人数多,一般都在60人以上,生源差距大。人数多,差距大,学习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教师难以一一指导,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堂内如何对大班额下差异较大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是我县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校,我校曾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创出了“四五六模式”,成为我县诸学校新课改学习的典范。在我县新课改与学校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前提下,为了贯彻执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以因材施教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经过实施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二、搞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指教师通过教材情况与学情确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最终结果,具有诱导、引导、调节、激励教学功能的功能。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要求上,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同一高度的教学目标不适合所有学生。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应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前提,这不仅体现了全体学生对教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体现了学生的更高层次。例如,课文的内容和习题,以及习题中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为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建立灵活的应用和研究。在素质教育时期,教师要着眼于灵活性的教学目标,改变整个班级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助于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積极性,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良性发展、主动学习与自我激励。灵活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规范教学过程,使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共同的班级中都有所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如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智力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有着差异的,学习方法显示着多样性,这就使得学习效果出现差别。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与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与学生为友,帮助和引导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比如具有相似学情的学生可以用同一种学习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哪一种适合自己。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作业上分层布置,以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教师还要培养学困生预习与复习的良好习惯。对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学生要虚心听取同学与教师的意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人的智力与学习动机有着一定的差异,学困生同样具有明显的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代课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思维习惯,提高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实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模式,是在世界各国教育机构中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我国当今推行的新课改中,合作学习被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证实。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合作放在首位,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优秀生的能力优势,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先布置一些先易后难、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任务,上课时倡导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与总结。在探讨有些难度的教学问题时要分工明确,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使小组内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对不懂的问题要勇敢询问教师。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会学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优秀学生要帮助学困生,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励性语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奋勇前进,教师要以新课改精神与教学方法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搞好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施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因材施教的有力语言,也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快乐学习,和谐学习,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智力与学习信念、学习方式等因素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因材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鼓励为主。对学习水平与智力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语言,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当,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在平时就与他们多交往、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评价时要从他们闪光点入手,以赏识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发现不足,校正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一发现不足就让他们完善。对于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要用温婉的语言。对于学优生,要适当运用表扬性评价用语,评价时要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好好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他们多提高要求,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要以肯定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挖苦嘲讽,为他们提供学法指导,对于出现的学习偏差要指出正確努力的方向,进行引导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评语只出现在作文中,如果将评语引入别的作业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既可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要求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结合我校实际校情,采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素琴.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J].新课程(小学),2014(5):25.
[2]张永玲.“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辩证统一关系[J].考试周刊,2013(96):171.
[3]汪琼.高效课堂建设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J].才智,2013(24):44.
本文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课题批号:TS[2017]GHB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