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人才培养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办学,与企业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实行“双轨并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依据数控机床生产过程确定训练内容,共同编写教材,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制定专业教学的实施条件和评估标准,在“厂中校”开展课程教学。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 工学结合 专业教学标准
一、引言
为了解决数控设备装调维修实训的难题,我院与珠海旺磐公司合作,将《数控机床装配调试》课程搬进车间,技术员当老师,公司车间变课堂,建立“厂中校”,同时我院与广州超远机电合作,引进工厂入学校,建立“校中厂”。在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设施不足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控机床装配真实生产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实施步骤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
经过调研发现,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迅速、数控系统的更新速度快,数控维修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对师资力量要求高,实训设备投入大,因此,目前数控专业开办数控维修课程的高职院校较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维修与维护人才培养等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专业开设了《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五轴机床电器装调、故障诊断与编程》等课程,并安排在企业进行教学和实操。将培养重点由常规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加工人员转向既有数控机床维护维修能力,又有数控编程加工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数控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实践模式,从而满足本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对数控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政府部门提出的对传统机械装备产品升级为“数控一代”产品的人才需求。
(二)实行“双轨并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和核心职业能力,数控技术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维修等教学内容,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行“双轨并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并行”指将一部分课程安排在企业进行教学,另一部分课程在学校教学,同时保证全年不间断有学生轮流在企业学习,以便于企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岗位,这样在同一学期内同一届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不同组的学生一部分在学校、另一部分在企业,需按不同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工学交替”是指对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学习实践[1]。
专业课程设置中,将体现数控专业学生复合能力的关键课程《五轴机床电器装调、故障诊断与编程》和《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在“厂中校—企业车间”、“校中厂—校内工厂”进行教学,并联系更多的区域数控龙头企业及周边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为工学交替提供资源保障。
第1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学习与小项目学习,进行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新生入学一周安排在校内实训中心、“校中厂”广州超远机电和“厂中校”珠海旺磐等企业进行职业认知实习。
数控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模式合作办学,采用“双轨并行、工学交替”方式教学。执行过程中我们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明确到企业教学的课程和内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并建立分批轮岗、定点学习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全年到企业实习,有利于企业根据生产情况和稳定实习的生源,安排相对固定的岗位并轮岗培养学生,保证各级各班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为企业创造方便安排的条件[2]。
(三)选择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合作企业经多年经营,已发展成小有规模的精密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厂家。公司目前已获得国家高新企业资格,是珠海市航空产业设备配套企业,广东省多所大学学生实训基地等。公司在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工厂均设有研发设计中心,研发人员达三十多人,并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这些良好的条件为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该公司的产品和设备与数控技术专业十分对口,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车间的工作,加深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数控机床工作原理、数控系统、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合作伙伴确定后,经过协商,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主要包括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合作时间、培训师资、工厂实习及学生安全管理、关联合作优惠等方面。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职责。
为保证“工学结合”的正常开展,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建立由企业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老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老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老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
(四)执行教学计划内容。
在企业现场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开设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要严格按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工学结合要求,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设计任务书)、拆装训练、数控系统训练(分电路图装接部分、硬件安装部分、系统精度调试部分)程序设计、讲座、课题等。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制定的授课安排表分为全班理论授课及车间现场授课。
三、成效与反响
可持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数控专业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尝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采用在工厂授课实训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参与部分数控机床装配生产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探索与实践,为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3]。
(一)学生学习态度和人际关系的转变。
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功开展多年,共完成12批近250多名学生的企业轮岗实习、课程学习。学生通过短短9周時间在企业的学习,行为发生转变:一是学习态度发生深刻变化,主动学习性提高了;二是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与老师的关系、与企业师傅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都变得亲切、和谐,有的学生在实习结束要离开企业时流下激动的泪水;三是学到在校学不到的使用知识和技能,接收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活等多方面的职业训练。
(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通过带学生下企业学习,进一步了解掌握工厂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与学生同吃、同住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加真挚的感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通过搜集大量生产一线资料,为开展教学、教研、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两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教师下企业搭建一个良好平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使教师下企业在制度上得以保障。
(三)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工学结合”实践模式合作办学培养出的学生,近几年在各项竞赛中成绩喜人,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荣获省一等奖四项和二等奖3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获国家二等奖两项、三等奖3项。另外,数控专业三名学生因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数控装调与维修赛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成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四、展望
通过这样的校企紧密合作,真正把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产品与管理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企业参与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实训教材编写和实训实习指导等工作,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4]。
(一)获得企业的帮助,补充和改进教学设备、丰富和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学效果。
(二)获得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素质能力的信息,企业参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学习环境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师资,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学校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和对技术的最迫切需求,从而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增强研究的社会适应性,为教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覃敬新.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J].机械职业教育,2010(01).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3]龙淑缤.基于“校企联动”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建设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4(05).
[4]盛继生.高职院校校外“教学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項目: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JYA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