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对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2018-09-30 06:43熊薇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

熊薇

摘 要: 本文以社会工作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儿童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实行定性研究,探讨小组后期中影响儿童的他观自我概念,并从小组工作内容设计、社会工作者角色及小组分为三个方面,对小组工作如何有效提升儿童自我概念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小组工作 儿童自我概念 香港小童群益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问题增多,直接和间接导致儿童教育问题的增多。多元文化及多元的价值观念相继出现,使得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更多的城市都有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在广州等沿海城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走在前列。当香港小童群益会的项目走进广州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学校社会工作的建设,希望借助这样先进、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香港小童群益会与中山大学社工教研中心在广州开展“抗逆小穗星”项目,旨在结合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推行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交心理素质,面对及处理成长路上的挑战和逆境,即提高抗逆力水平。通过小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特别是自我概念并没有完全成型的儿童,通过团队其他成员及团体动力的影响,更好地树立积极的自我。在近一个学年的观察中,参与此项目的21名学生经过六次小组工作及三次外出小组活动之后,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团体的影响,自我概念得到了改善,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积极的自我。

二、相关概念

1.自我概念的结构

在自我概念结构的研究上,从早期W.James的认为自我概念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部分组成(刘凤娥,黄希庭,2001),到后来自我概念发展成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模型。Shavelson等人在1976年提出自我概念的等级模型,将自我概念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这一模型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简称为“Shavelson等人的模型”。可以看出此模型中“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四个层面之一,我们可以从同伴和重要他人这两个角度对社会自我进行探讨。

2.儿童自我概念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交往。因此,儿童获得自我概念可以观察他人对他们的反应,这种过程被称为反射性评价。心理学家Cooley发表了他的看法,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理论。Cooley(1999)认为,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認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观念,即我们在他们眼中看到自我。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是通过镜映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Kinch(布朗,2004)将自我解释为人们关于他们的想法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综上,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第一步,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是“镜映”的第一步;第二步,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即所知觉到的评价。此时的评价,是由他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决定的。这里所说的他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因素即上述提到的真实评价,也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上述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伴关系还有疾病是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四个因素,同伴关系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第三步,形成自我评价,即个体的他观自我。这里是指通过所知觉到的评价最终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评价,而不是由他人对我们的真实评价直接决定的。可以看出,他人对于个体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观,通常会透过身边的人看待自己,透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影响自己。正是这样,儿童会观察身边的人对他们的表情、态度和其他反应,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他观自我,从而形成自我评价。

三、项目小组概况

笔者作为实习社工,每周三天驻校参与这个项目中来的21名学生进行日常社工介入和跟踪他们的变化。同时,在该小学进行了6次学生小组工作、4次家长工作坊,通过小组工作手法提高参与学生的社交能力。

表1 六次学生小组工作的计划

四次家长小组工作的内容与期望结果如下:

表2 四次家长小组工作计划

从表1“小组目标”看出,六次学生小组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参与学生加强人际互动,学习团队合作并且从中学习理解他人需要的重要性。表2家长小组的目的是辅助作用,因为对于8岁-12岁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学校环境的影响会更大一点。这六次小组工作的设计,主要是依据Erikson心理社会性发展八阶段模型,处于中期阶段的儿童(6岁-12岁)主要面临的社会心理冲突是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这个时期的任务是要培养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我国学者(史静华,李亚琴,孙玉梅,2007)的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关系和疾病这四个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儿童的自我概念。所以,项目中的小组工作设计理念是在学校环境中提升儿童的同伴关系,以提升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即真实评价。

四、小组工作建议

1.小组设计的内容考虑

首先,8岁-12岁儿童的成长特征是通过与同伴、家庭等的互相作用学习承担责任,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都需要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在设计小组工作时,要考虑到活动中能够让参与儿童体会到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自我概念的定义、结构及形成过程,小组工作设计时应突出“所知觉到的评价”。因为根据Cooley“镜中我”理论模型,“所知觉到的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这里就有心理暗示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成功的小组工作,让参与儿童逐渐在小组互动中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并且为了得到更多他人正面评价而努力。这样的小组互动就能够产生良性循环。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功能

在儿童小组中,工作者的角色应是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他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在小组中,工作者是与案主在一起,是深切地投入与情绪的承诺关系。工作者的功能是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小组互动,通过互动感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鼓励参与儿童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别人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评价。

3.小组氛围

为了让小组工作有效地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必须让小组互动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良好氛围是指儿童轻易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对儿童的评价也多半是正面的、积极的,让儿童得到更多正面的“所知觉的评价”,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要小组互动中产生良好氛围,首先是需要结合上述小组工作内容的设计及工作者的有效协调。其次,可以在小组中形成榜样作用,当一名儿童积极发掘他人的优点并且获得了工作者的认可后,其他儿童就会效仿,也能够在小组中形成良性氛围,使得参与儿童在小组中学会如何发掘他人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荣.论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发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威廉·詹姆斯,著.郭宾,译.心理学原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4]朱海英.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D].重庆:华南师范大学,2002.

[5]刘凤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02).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小组工作介入
优势视角下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