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与地方高校教师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8-09-30 06:43吴继军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应用创新转型发展高校教师

吴继军

摘 要: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将教师带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提高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及应用创新能力。在学校正面的帮助及引导下,教师要和学校形成转型命运共同体,对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有正确化的认识,更新知识结构,主动深入行业企业锻炼,提升应用研究及实践教学的能力;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充分了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就此展开探究。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应用创新 转型发展 提升

在地方高校中,将专业人才按照其工作功能性质的不同,分成应用性及学术性两种。应用型人才是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人才,通过对客观原理、规律的应用;学术性人才是发现客观原理的人才,从事研究客观规律,也称为研究性人才。新建本科地方高校,把办学定位成应用性大学,便指明方向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1]。此类地方高校需以自身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以新型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及第二次办学水平的提升,形成具有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理念。

一、转型发展中地方高校面临的主要压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特征是行业需求及人们培养目标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专业设置对接,工作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地方经济与学校办学的对接,企业强化技术理论,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技术应用,培养人才过程中能够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体现出来,致力于生产实际问题应用技术的解决[2]。对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等,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面临提升产出应用研究成果、应用创新能力的压力。科研由学术性转向应用性,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具备规范的学术研究及良好的学术知识素养的能力,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每年教师都取得相应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均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部分教师存在科学研究上的导向问题,热衷于在高校和科院院所、高校、内部确立科研项目,习惯于从事的科研工作均是纯学术性的,以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主要形式,将研究取得成功体现出来,且组建科研团队,选择研究平台,真正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有較少用于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及生产、研究及成果问题的解决。当地方高校取得转型发展之后,要求教师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努力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服务基地。教师在关注学术理论研究时,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要以解决实际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关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升级等,关注学校所在的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促使研究的成功产生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3]。

(二)教师面临到企业学习锻炼的压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可对企业行业工作岗位要求积极化的适应,其是一项综合的改革,要求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地方产业需求。学校转型发展中,开门办学将成为必由之路,和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成为重点。在师资引进方面,转型发展高校通常会经过两个途径,一是鼓励本校教职工走出校园,二是在学校聘请大量各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弥补实践知识匮乏的不足,通过到企业学习,满足学校实践教学需求,通过不断增加“双师型”人才。重点是对学校在岗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且对校外的技术人才的聘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教师离开熟悉的讲台,走进校园,深入社会生产管理一线、完全陌生的行业企业。针对学校向应用性的转变,教师要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实现深层次的自我转型。

(三)一体化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工作为教师面临的压力。在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离不开行业、政府、企业等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这样的结合希望可以带动行业驱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关于技术应用型及职能转型[4]。在市场经济中,高校和企业通常有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本身所肩负的,随着政企合作力度的加大,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后,这样的职能应该更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要实现共赢发展,必须促进校地双方互助共建。

二、地方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教学科研价值。要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对教师给予实质性的资助,关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访学、考察,有利于教学发展及改革的研究项目,均应资助教师从事。给予前期启动资金的支持,给校内外有发展前景的教育合作研究项目。且要充分化地给予物力支持,给学校未来发展可产生可观社会效益及积极社会影响的教育科研项目。要向应用及教学研究倾斜。支持教学改革实验,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扶持青年教师从事课程及教学研究。针对有利于教师教育发展的行动,在科研管理中要解放思想,先扶持后规范,先运行后调整等,允许一切新方案、新思维、思路的提出,均有利于市属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发展。具有创新性质的实验及改革是应当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的[5]。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向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及模式的改革,重视教学相长。需强化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学习,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及调整,增设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适应性、选择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倡服务式的管理,增加管理中的人性化元素,重视人本管理,在统一的评价体系中,将综合素质、学业、能力评价纳入其中,实施立体式的学生评价,强化管理人员的教育及服务意识,促进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6]。

需要实现整体发展,团结学科力量,整合学科资源。想要实现整体化的教师教育的发展,促使市属地方高校实现统一管理、统筹配置、统合规划,应用现有的教师教育,且应创设出崭新工作机制及管理思路。

需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及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的使用、引进及培养工作是应当高度重视的,且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做好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规划,确定科学带头人的后备人选,加强培养中青年学科领军人物。

(三)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需以学术创新为支撑。大学生发展的主干力量是学术研究,且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学术主要创新层面,是以知识创新为己任的。实现现代大学职能创新的关键是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在对知识的把握上,可加强学术知识的创新,这样的把握有利于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视角及学术问题。学术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均可将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体现出来,大学教师要在应用及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在整合及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均进行积极化的创新。大学发展的基石及传统便是学术研究,且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及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教育的重点便是创造力培养的,科学研究正是其基础。教师在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以近乎原生态的形式,方可鲜活地将自己研究领域的价值、美妙的地方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是和特定的学术疆域所适配的,在特定化的学术研究领域将学生导入其中,促进学生解决、分析、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研究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得到学术研究的熏陶,将他们引向了实际研究之中,特别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及学习的方法[7]。

大学学术研究呈现出思维领域对问题解决的办法,将专业领域中对高深学问的探索突出,且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及指导价值呈现出来。在教学领域,教师恰当且有效地将学术研究思想应用于其中,便体现出教师的创新能力。因其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通过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及分析问题;较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无限追求的欲望,使以往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以及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变;尝试在探索问题中应用教師研究学问的方式,实现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教学方法。

对教师应用创新教学的实施,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可拓展教师的教学领域问题研究,积极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水平及研究能力。在进行学问研究的时候,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懂得借鉴和学习创造研究方法及教育理论。

(四)鼓励科技创新及学科交叉。国家科学基金研究的发展方向应是大合作的形式,做到跨地区、国界、学科、部门,且需应努力促成多方合作申报,在组织项目申请时,将高校内部各学科的潜力及优势充分挖掘出来,组织跨学科合作申报,做好校内协调。在对某一学科项目进行申报的时候,要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与全校和该学科相联系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进行优化配置,且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出的新模式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发挥重要作用。

要加强基础研究,凝聚和稳定研究队伍。促进学科的交叉,建立一与他们应当是有创新能力的,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开拓一些新的学科方向,争取承担国家各项重大科研项目,加强源头创新,突出基础研究的优势及特色。

学校要在职称晋升、奖励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在创新型学术氛围的基础上要有一套刊物级别引用及认定的评判方法,鼓励撰写高质量论文[8]。

(五)学术自由环境的创建。一些高校没有良好的学术自由环境,学术自由的呼吁从来没有停止,要出现创新思维,必须有真正的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否则创新只可能是幻想,而不能成为现实。采取果断措施是我们必须尽快做出的选择,正视这种状况,打破行政垄断的情况。要允许批评与反批评、民主讨论、自由探索。只有也只能通过自由讨论、实践检验、百家争鸣进行判定,方可明确学术上的是非。

参考文献:

[1]张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对教学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34-38.

[2]陈抗.高校知识管理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194-198.

[3]马洁.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6-118.

[4]吴映曈,张立杰.基于相对熵赋权和灰色理论的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21):23-30.

[5]邓修权,刘秀梅,刘鑫等.研究型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初步应用——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势学科教师调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6):107-113.

[6]李卫华.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4):384-386.

[7]宫霞.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222-223.

猜你喜欢
应用创新转型发展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