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建设

2018-09-30 06:43梁蕾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专业群文化创意

梁蕾

摘 要: 在转型背景下,许昌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在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文以许昌学院为例,从应用型大学层面探讨了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以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从而达到更好地为地方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 服务地方 文化创意 专业群

一、许昌学院建设文化创意专业群的意义

2014年,国务院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就是围绕当前社会或某个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岗位群,具体是由多个文化类、创意设计类及传播类相关学科的相关专业共同构建的,是以培养创新、创意、传播类人才为目标的一个专业群集合。

《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3)》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5%,而美国则占了42%。当前,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31%,日本占20%,欧洲占10%~15%,韩国高于15%。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3.86%。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中,许昌市在河南省18个地市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中排名第三。

“据统计,2011年北京全口径文创从业人员达120多万人,从业规模居全国之首,但实际人才缺口依然十分严重。而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不到1%,与纽约、伦敦等世界创意之都12%左右的比例也相去甚远”[2]。“而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创意之都的深圳,则直呼文创产业人才‘捉襟见肘,尤其缺乏游戏策划、技术及营销人才”[3]。

文化创意和传播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艺术素养、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具的创新创意与技术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可是由于起步晚,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目前专业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作为交叉学科上应时而生的实践性很强的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和地方产业实践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依据区域产业链打造专业群体效应,构建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培养文化产业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大有可为。

因此,更好地满足许昌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育,为文化创意与传播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对推进产业区域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许昌学院建设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的基础

(一)专业建设是实现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的前提。

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已经是应用型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中之重,专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必然是专业群建设。目前,许昌学院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主要以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绘画、音乐学、舞蹈学、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专业。主要支撑学科是艺术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美术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目前,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师资力量较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教师教学效果显著,多人获得河南教育工会和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许昌学院教学大奖赛一等奖;专业群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强,近年来相关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规划办项目等,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被CSSCI收录,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复印。

(二)校政合作提升服务能力。

许昌学院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立足点,学校与许昌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英才计划‘双百工程,使许昌学院的高层次人才既可以享受到许昌市的相关政策,同时又可以使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践,而许昌市也挑选百名行业企业骨干技术人才到许昌学院担任兼职教授”[4]。通过一系列措施,学校与当地政府紧密联合,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許昌模式”。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由于“许昌模式”的逐年推广,学校定期派学生、教师到当地企业跟岗、定岗学习,企业选派骨干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带领学生实训、不定期地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也会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教学工作中。双方根据行业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许昌学院建设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的具体内容

(一)确保“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为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思想。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5]。在学校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下,有计划地建设文化创意专业群,根本就是充分利用目前学校自身发展的专业特点,整合现有相关学科发展的优势,将相关学科相关专业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争取在省内甚至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必须立足于许昌市的发展,对相关学科来说,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必须以服务于许昌市地方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宗旨;把许昌“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等传统文化底蕴、许昌市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作为教学、科研研究和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和许昌市文化艺术相关部门、机构、协会及从业人员的协同合作,建立一支以许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以传播许昌文化为主旨的研究团队;牢记为培养满足许昌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技术,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

(二)以许昌文化艺术为内容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

在坚持服务地方这一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办学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内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许昌市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根据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文化创意专业群的建设,在充分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设满足行业一线发展需求的新课程,尤其是实践类课程,逐步形成以地方性为基础的特色专业;要紧跟地方经济和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三)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培养“双师型”师资。

目前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多数甚至全部受过研究生学历教育。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教师之家能够打破院系壁垒、打通专业隔阂,将相关文化创意与传播知识相融合,相互借鉴专业优势,这样形成的全新知识体系必定是一种复合型的、满足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体系。但其中存在的不足是部分专业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就职,缺乏企业岗位的实战锻炼,职业能力明显不足。要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到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企业相关岗位挂职锻炼,使教师明确挂职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而选择岗位的时候应瞄准专业模块、挂职的内容尽量与专业方向模块相一致。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通过有效的考核制度,确保挂职锻炼的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管理与运营,掌握相关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市场真正需求的知识、技能带到课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四)加强保护、传承与创新许昌地方文化。

服务地方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保护、传承与创新当地文化。不仅是地方性高校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树立品牌特色的有效途径,还是地方性高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在对接许昌市文化产业群时,首要工作是必须在“许昌模式”的推进下,与许昌市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深度合作,有效推进许昌当地特色文化的创新、推广工作,例如:目前我们已有的关于“三国文化”“钧瓷文化”“魏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此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行业的结合,同时增设关于许昌文化创意、设计及传播类课程,培养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人才;目前我们已经在神垕古镇、鄢陵花木园等影响力较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建立了实习基地,后期要加强对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使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在一定阶段,可以增设一些以本地区文化创意与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中心,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省内、国内相关专家参会讨论,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校园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许昌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兴趣,推广文化传承和传播相关知识,扩大许昌文化在老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等。

(五)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模式。

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使命。在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对接方面,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许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更要重视技术性方面的要求。这就敦促学校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例如:增设实践类课程、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敦促学生到行业一线跟岗学习等,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能够满足许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其次,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许昌模式”,并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下一步我們要进一步探索校地、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从合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促进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行业的生产力,从而使学校与行业、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10号,2014-02-26.

[2]陈少峰,张立波.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191.

[3]苏妮.文创产业人才“捉襟见肘”[N].南方日报,2013- 01-23(A12).

[4]陈建国.打造校地校企合作“许昌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5]谷柏玲.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群建设模式初探——以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基金来源:本文为许昌学院2016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运行机制研——以文化创意与传播专业群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CU2016-ZD-001。

猜你喜欢
专业群文化创意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