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2018-09-30 06:43张宾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出路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张宾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转型契机。本文总结归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中互联网点化的学习方式与大学生线化的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与学生执行力欠缺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教师信息化素养匮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提出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转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出路

1.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互联网+”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转型契机,“互联网+”思维将进一步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从高校“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入手,总结归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出路。

2.“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

“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从概念提出、理论研究、架构设计及具体实施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理念不是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嵌入互联网技术,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对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流程再造。“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要求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及日常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都融入互联网基因,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完成互联网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因重组和流程再造;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到硬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整合。

3.高校“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3.1互联网点化的学习方式与大学生线化的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对固定,信息量较少,知识的复杂程度不高,学生的任务就是针对固定知识进行反复思考和练习。在“互联网+”视角下,知识是在以指数式增长,持续融合、更新和发展,呈现高度复杂化和碎片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在面对互联网点化的学习方式时无所适从。

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该是整体的、连贯的、长期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的知识的碎片化属性就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连续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同的我省高校的网络课程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考核,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客观的了解,难以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安排。

3.2“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与学生执行力欠缺之间的矛盾

基于“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二者实现成功融合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于学习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及对于自我管理的优秀自制力,而这两方面则综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执行力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可供查找的信息资源较多,获取途径更加便捷,使得学生遇到了问题缺乏认真独立思考的意识,而是习惯性地选择求助于互联网。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企业营销策划文案的课题作业,学习执行力不强的学生不能主动独立思考,不会依靠团队协作,通过结合理论与自身实践获得知识完成,而是将视角首先放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直接下载他人上传的相关文案稍加修改后便作為自己的作业上交。这种形式破坏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优秀素质的人才培养,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执行力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教师信息化素养匮乏之间的矛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内容和进度等均接受教师的安排。这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平等性,使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双方均变成教学主体,共同认知、加工教学客体——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及恰当的认知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已成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只有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使师生同时具备高素质的信息化素养,才能确保这些目标顺利实现。

在本项目的实地调研中,我省一些高校的一线教职员工在信息化素养方面相对匮乏,影响了“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信息化素养的匮乏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的技能素养上,更多地体现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意识素养层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一线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仍沿袭“旧尺码”,运用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漠。

4.高校实现“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转型的对策与出路

4.1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为工具所进行的互动及信息共享的开放式模式,是以“突出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利用社交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建立微信、QQ等移动互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教学的开放、互动与共享。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将无所适从,如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可以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内化。在人才培养中,应切实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授课辅导一对一答疑、个人专属学习诊断、个人专属学习计划等多种个性化学习模式。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个性化人才发展。

4.2转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学生学习知识变为直接接受书本的知识和观点,学生的学习变为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刻板过程,缺乏思考和创新,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阻碍学习型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互联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倡导以弘扬高校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排除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养成习惯并且训练固化。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互助式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各种学习讨论小组、参加网络学习论坛、参加学校各类社团等方式进行合作互助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最后,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中,学生针对如何运用互联网工具获取和鉴别学习资源,如何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如何评价网络学习效果等问题要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

4.3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准确地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源成为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质。教师应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随时提取、传播信息并有效吸收、消化和保存。其次,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教师要有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方面成为强者。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整合教材及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的教学实践。在提升信息化技术素养水平方面,教师需要确立终身教育的学习理念,通过有效途径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经济、法律等学科的专业知识;通过进修、产学研交流,夯实专业基础,丰富专业背景;通过学习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参加培训、会议等开阔国际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专业人才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吳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2]陈一明.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教学环境设计与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5):112-120.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4]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7-2068)。

猜你喜欢
出路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