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萌 江鹏飞
摘 要: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势头强劲,但目前知识产权专业专升本学生人才培养面临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全面兼顾专科学生多学科背景、学生学科基础薄弱、专本教育模式差异化及知识产权师资匮乏的问题,提出明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整合应用型高校优势资源、开发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及建设知识产权师资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专升本 知识产权 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全新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多的是国家软实力的较量,国家软实力着重体现在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实力。各个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跑马圈地”给我国深度融入世界及参与全球治理带来了挑战。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同时也催生了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盛况。
1.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多达71所,加之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代表的专升本培养模式,以及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助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覆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种不同学历层次人群的知识产权人才教育体系,为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岗位输送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人才。
对比上述培养模式,基于专升本学生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及优势。相较于本科学生,学生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更加符合知识产权人才特质,避免为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而进行的法律、管理、理工学科“大杂烩”的局面。相较于研究生,时间成本更低,且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强,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环境下,专升本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知识产权专业专升本学生人才培养困境
2.1学生学科背景较为复杂,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全面兼顾。
考虑到知识产权专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同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在招收专升本学生时,对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没有特别的限制。以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专升本录取方案为例,招录人数分别为法学类12名,理工类56人,经管类10人。部分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确定以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特色路线。以笔者所在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依托学校所处湖北省十堰市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综合性理工科院校背景,着力培育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2018年在招收法学(知识产权)专业高职考生时,主要面向汽车、机械、材料、电子等理工科专业,少数为经管类及法律类专业。
不同学科背景、面向不同就业岗位的专升本学生给知识产权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如何全面地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有效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在两年的有限时间内实现培养目标,成为面向专升本学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首要难题。
2.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较难适应综合性极强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施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专升本学生是否专业对口升入本科,都存在共同的不足之处。首先,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虽然在专升本考试中已经有所考察,但考试内容较为基础,分数普遍较低;其次,对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于技术更新较快、涉及知识面較广的内容存在深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在专升本考试中较少涉及专业水平考核,很难判断其专业水平;再次,高职学生侧重职业技能培养,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较差;最后,创新能力不强,本科教育是创新性的“成才”教育,专科教育是学习型的“成器”教育,如何在本科阶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1]。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精英化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既有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又有理论素养的达成标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专科学生所接触到的行业领域较为传统,很难满足面向高端技术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2.3专本教育理念与模式存在差异化。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现行高职教育体系以培养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结合中高职衔接有效覆盖产业链中低端的劳动力就业岗位[2]。以往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正逐步向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但转型过程依旧漫长,部分高校仍然坚守传统学科式教育,培养面向不同领域的高端研究型人才或者是学术型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的缺乏、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趋同、生源质量的下降等因素制约了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3]。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明显领先于普通高等院校。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实际工作岗位核心工作内容为依据的高职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严格细分课程考核方案,建立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综合控制教学质量。各高职院校通过合法合规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中高职衔接等方式,逐步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体系。反观本科人才培养,其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该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仅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学科竞赛等达到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且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少,以分数激励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质量控制单一,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教育理念和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专本如何更好地衔接,人才培养如何优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学生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4实务型知识产权教育师资缺乏。
知识产权作为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培养的学生是懂技术、知法律、擅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应的对师资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知识产权师资应该至少具备跨学科背景,同时有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如专利代理、商标代理、专利诉讼等经历。比较遗憾的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相应的师资储备不足,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知识产权教学人才不多,从事知识产权实务的人才普遍稀缺。这直接导致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而轻实务,实务型课程因为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急需[4]。这已经成为困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而不仅仅是专升本培养模式的“顽疾”。
3.面向专升本学生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明确符合专升本学生特点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期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专业调研工作,精确获知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同相关知识产权领域专家或从业人员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学习知识产权优势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实务课程的设置。三是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专升本学生进行专业层面的知识巩固与拓展。在对专升本学生专业水平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院校优势专业,在校内开展多学科维度的选修课程,深化专业知识,拓展前沿技术领域,为今后步入相关工作岗位及更深层次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
3.2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特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理工科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助力地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地区优势产业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开启科学研究、专利转化、校企共赢的新局面。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保障科研成果后续的保护及转化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学科领域师资队伍及科研资源,开设面向具有一定理工科专业背景学生的知识产权特色课程。
3.3系统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
在高职教学中广泛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学生参与度高、课上课下兼顾、职业素养突出、知识技能并重、质量综合可控等优势,非常适合实务性强、程序性明显、学科融合度高的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开发。基于前期的专业调研成果,锁定核心工作岗位,明确核心岗位职能与职业素养,提炼出核心工作内容,构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核心技能库。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做好产教融合,充分结合传统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重新整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制定侧重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考核方案,开发出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专利审查、专利文献检索、商标注册申请、知识产权评估等知识产权相关实务课程。
3.4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
除引进相关人才和现有师资的继续教育外,一是要聘请知识产权实务界的专家或從业人员(法官、律师、专利代理人、科技局情报信息检索人员等)作为实务型兼职教师,以充实现有师资队伍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可在平台上开展相关教学任务并纳入课程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弥补线下师资不足的劣势。三是要与相关行政部门、地方企业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的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通过整合自身、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有效推进本地知识产权事业良性发展;高校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核心职能;合作企业群承担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对政府的决策决议及高校的培养成效产生反馈[5]。
参考文献:
[1]张爱闻,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06):78-81.
[2]赵丽萍.高职和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8):123-126.
[3]何均平.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才智,2017(23):109.
[4]张费微,肖玉英,罗思荣.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2):183-186.
[5]何培育,王潇睿.政校企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6,33(12):24-27.
基金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2017GB118);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8年度“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产权专业建设与探索”(JX201803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8年度“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利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型人才为导向”(JX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