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情感 表达 意境

2018-09-30 09:09刘寿华张晓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游记草原鲁迅

刘寿华 张晓华

游记,是记录旅行途中见闻和感悟的一类散文体文章。在小学教材中,游记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因为文章语言描写直观生动,富有情趣,情感真挚朴实,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

一、沉入语言,细读文本的变化处

游记具有很强的现场性,而移步换景也正是游记记叙时的重要特点。为表达对象的需要,根据所写景物的不同,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会富于变化。在引导学生进行游记细读时,要细心体察文本语言,沉入到语言中去,在细微的变化处品读,在关键词句中进行语言实践。如《黄果树瀑布》一文,作者通过对瀑布声音的聆听,感受到瀑声中蕴藏的生机、活力和情趣,于是用了大量笔墨,写了五处瀑声,作者随着观察位置的由远及近,对每一处瀑布声音的描写,都准确而又细致入微,生动地写出瀑声的变化。在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细读的:

师: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哗哗”的水声,就像是——

生:(齐)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

师:“哗哗”的水声变成了什么声?

生: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

师:想象一下生活中微微的风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舒服的、温柔的、轻柔的……

师:哪一个字传达出了这种“轻柔”的感觉?

生:拂过。如果是刮过,或者吹过,说明是大风或者狂风,就没那么美了。

师:感觉就藏在这个“拂”字中,朗读时请你传达出那种“轻柔”的美感。(学生朗读语句,语调轻而缓)

师:再近些,听到“哗哗”的水声,就像是——

生:(齐)潮水般的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师:“哗哗”的水声变成了什么声?

生:波涛汹涌的潮声……

师:(板书:潮声)如果刚才的风声是“轻柔”之美,那么现在的潮声有什么样美感?

生:勇猛之美、力量之美、雄浑之美、气势非凡之美……

师:哪一个字传达出了这种“雄浑”的感觉?

生1:涌。

生2:盖。

师:朗读时要关注这些动词传达出那种潮声的力量之美。(学生朗读语句,先低沉后洪亮)

师:站在瀑布的正对面,听到“哗哗”的水声,又像是……(略)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每一处瀑声带给人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处瀑声带给自己的感觉,在咀嚼体悟中,对“拂”“涌”“盖”等词语表达的效果进行品悟,发现其中的效果差异,并深入到描写声音的语言之中,发现声音的变化,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不同声音之美,体会到了语言变化之妙。

二、品味情感,细读文本的留白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游记在写景状物之中,都会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游记中,因篇幅所限,作者往往会有意识地略写或不写一些本来很重要的内容,这样的留白之处,就给教学带来情感品味的细读空间。因此,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循着作者游览的顺序,从沿途景物的描写之中来感受作者所抒发的内心之情,激发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如《早》一文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文章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珍惜时间,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情感认识。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关注作者借梅花喻人的表达,还要关注写“早”字来历的直抒胸臆的表达,让学生在文本留白之处进行细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一位老师在教学《早》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早”字来历的:

师:读一读,“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你从动作中读出些什么?

生:虽然只是轻轻地“刻”,却很有力量。

师:从这一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当时的心情。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他的心里却不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以后一定把事情做得再快些,不能再迟到了!

生2:虽然我迟到是有原因的,但“你对时间吝啬些,时间才会对你大方些!”

师:运用了名言,想到了时间的宝贵!

生:我一定不会再迟到了!

师:动作很轻,可态度坚决!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学生读)

师:(补充一段鲁迅自己的话)我有四年多,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当铺则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嘲讽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只能一样一样地去寻找。(学生自读)

师:现在我们对鲁迅为什么迟到的原因更清楚了。这些生活的不幸鲁迅没有说出,反倒在书桌轻轻刻下一个“早”字,从这一个动作中,还可以看到些什么?

生1:看到鲁迅对自己的鞭策和勉励。

生2:看到鲁迅的决心。

生3:看到他不向生活低头,很顽强!

师:好一个顽强。轻轻地刻在书桌上,其实是重重地刻在了——

生:心里。

……

鲁迅动作背后蕴含的内容,特别是鲁迅的精神和品质,课文没有写出来,这是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的地方,因为在这其中,有着鲁迅鲜明的性格特点,包含着他内心的情感态度。教学中,教师正是抓住这样的留白,围绕“轻轻”这一个动作,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触及人物的心灵,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对文字中隐藏的情感进行细读的过程中,不但能看到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也能看到学生情感的碰撞和成长。

三、关注表达,细读文本的聚焦处

好的游记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会特别注意对游览对象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同时注意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编入教材的游记类文本,在表达上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写作学习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中重点语段表达方面的特点,带领学生学习领会,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跟着叶老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介绍,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特点。而文中对于双龙洞“孔隙”一处的描写用了浓厚的笔墨。一位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地、勇敢地再读一遍。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交流)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答):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答):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答):窄小。

教师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带领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写出“窄小”这一特点的。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细读,在讨论交流中,由模糊到清晰地了解到写一处景物的特点正是要写出见闻,表达感受。因为有了实实在在的品读过程,学生概括出来的方法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着自已生动的理解。这种对文本表达方法的细读,不但能实现课内读写的有机融合,也能有效地发挥游记类文本的个性价值。

四、涵泳意境,细读文本的诗意处

在语文教材中,游记类散文带着作者个人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觉,作者笔下的文字呈现出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变幻,营造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就是文本所表达的情调与境界,或者称之为意境。教学游记类文本,教师要尝试着带领学生发现文本诗意抒情的语言,体悟其中所构筑的意境之美,从而在对文本语言的细读之中,发展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草原》一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在课文的第一段便以流畅、洗练和优美的文字,借助语言动与静的交替描写,营造出诗化的意境,铺展开一幅色彩明丽的草原风光图景。教学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细读文字之中所涵泳的意境。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抓住一句话进行教学的片段如下:

师:谁还想谈谈你画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小丘的线条非常柔美。

师:这是你的体会,不错。同学们看,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渲染,勾勒。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生:“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們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这里用渲染说明了草原的辽阔,而勾勒就体现不出来了。

师: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生:“勾勒”指画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师: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绿色渲染的中国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就像与云天交接一样,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面。人在草原上,就像是身在绿色的海洋之中,让人心旷神怡。

生2:草原无边无际,到处都是一片翠绿,绿色让人心情舒畅。在老舍的眼中,一切都绿得让人赞叹。

师:说得真好,那这幅画中的绿色只有一种吗?

生:我还从这里体会到颜色非常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了云朵里。

师:真是太让人陶醉了!(播放音乐)让我们伴着音乐,读出这种美妙的感觉……

课文中的语句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绿色的世界中,带给人的是诗一般的美好意境。教者正是紧扣句子诗意的描写,引领学生感悟语句背后的“意蕴”,因此,在学生的细读中,也能够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教学游记类文本,在其中诗意的描写处引导学生细读,帮助学生建构对课文意境的审美体验,这样的课堂一定也同样充满着诗一样的韵味。

猜你喜欢
游记草原鲁迅
讲解《草原图》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孔乙己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超市游记
阿迅一族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