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良 王源源
陜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郊,地势高亢,潏河环北、滈河居南,正对秦岭山脉。据传,大约3000年前,神禾塬曾经出产一种长有双穗的稻谷,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的征兆,将其进献给当时的西周成王,成王又献于周公。周公兴之所至,赋诗一首,名为《嘉禾》,神禾塬由此得名。
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 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神禾塬与白鹿塬、少陵塬、乐游塬并称为“古长安四大名塬”,因为地处终南山北麓,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所以秦汉两朝的皇家园林均设于此。
2004年,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安市长安区进行考古勘探,在神禾塬西北部发现了一座大型古代墓葬。经过初步勘测,确定神禾塬古墓陵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主墓室有4条墓道,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周围陪葬坑多达13座。毫无疑问,按照中国古代丧葬等级制度,这座古墓不仅是高等级墓葬,而且墓主人生前身份一定显赫,即使不是帝王,也绝非一般将相。
2005年3月8日,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由于古墓规模宏大,仅取土量就多达近6万立方米,如果仅靠人工挖掘,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为了加快进度,考古队想尽办法筹措资金,购置了电动传送带等机械设备。
最早获得成果的是位于大墓西南、编号为K8的车马陪葬坑。考古队从东部开始挖掘,当挖到大约4米深处时,一些散乱的马腿骨渐渐显露出来,继而又发现一些破碎的彩色漆皮和骨质六棱形串珠。但是,这些出土的器物除了证明这座大墓的等级规格外,并没有关于墓主人的直接证据。
一个月后,大墓的轮廓逐渐清晰。整个墓葬陵园呈长方形,南北较长,墓室本身东西较长,东墓道为主墓道,这种形制特征和已出土的秦始皇陵非常相似。根据大墓的形制,再结合出土的小件器物的工艺和造型,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座大墓可能是战国时期的秦国陵园。
正式的发掘工作进行了2个多月后,大墓的发掘深度已接近3米,K8号车马坑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成。
K8号车马坑内有长30米、宽4米、深4米的斜坡道,立柱、棚木上有漆绘装饰。根据考古现场发现的残留迹象观察,这个陪葬坑内应有6套车马。但是,由于曾被盗墓者破坏严重,只在坑的东部清理出2辆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车,车体宽大,各有挽马6匹。同时,K8号车马坑中还出土了青铜、错金银、银、角、骨质等车马饰具数十件,包括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镝、银络饰以及陶豆、骨管、彩绘象牙管等。
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级别越高,驾车的马匹数量也就越多。多达6匹马拉的车,在此前的出土发掘中并不多见,并且,从车体上的彩绘、装饰物中不难看出,这些马车精美豪华,主人绝非等闲之辈。
在古文献中,有“天子驾六”的记载,意思就是天子出行的马车是由6匹马来拉的,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考古专家推断,也许,墓主人贵为天子。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现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盗洞,尤其是主墓室东南角的盗洞一直向下延伸,不仅宽大,而且洞中还存在用坑木做支撑的痕迹。对于古墓考古而言,盗洞是最令人讨厌,也是最难以回避的东西。有时候,考古人员好不容易打开墓室,却发现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了。
主墓室的发掘工作进行到大约6米深处时,从盗洞中出土了一件带铜托的漆盒和一盏铁质油灯。显然,这2件器物是盗墓者丢弃在盗洞中的,专家们推断,主墓室很可能已经被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对这2件出土器物进行了修复,漆盒的铜托上带有一对通体错银的铺手衔环,工艺考究,纹饰精美,具有战国晚期到秦汉早期的风格。
2005年8月,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发掘,大墓陵园的北门基址已经清理出来,在大量的板瓦碎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状如绳网的纹饰。在陵园的通道上,依然保留着2000多年前的车辙印记,陵园外的护沟则深达2米。此时,大墓的4条墓道已经基本显露出来,主墓室发掘工作面的最深处已接近10米。根据探测结果,距离主墓室大约还有5米。
令考古队员焦虑不安的是,此时在主墓室发掘面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盗洞。这个盗洞的洞壁有近20厘米厚,呈砖红色,质地坚硬,洞内壁则呈灰黑色,显然是烟熏的痕迹。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这很可能是盗墓者把墓室劫掠后,又放火焚烧了墓室。
与此同时,编号为K10的车马陪葬坑已发掘清理完毕,共出土两辆马车。令人遗憾的是,该陪葬坑被盗严重,不但车体破碎,而且散乱的马骨也早已看不出原貌。虽然如此,仍可以确定K10号车马陪葬坑中出土的两辆车所配的挽马均为6匹,与K8号坑中所出土的马车同样属于“天子驾六”的规格。在K10号坑车体的旁边,还发现有大量散落的玉瑗、玉环等玉器,这是大墓发掘以来的又一重大发现。按照《汉书》的记载,天子的车驾有“金辂”、“玉辂”等不同的类型,而“天子玉辂”的特征便是“以玉为饰”。至此,神禾塬大墓陵园发现的“天子驾六”马车已达4辆,这对先秦时期“天子驾六”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考古资料。
冬季来临,低温封冻,大墓发掘工作暂时停止。次年春季,冰消雪融之后,一度暂停的发掘工作又重新开始了。
2006年初夏,也就是大墓的全面发掘工作进行了将近一年半后,主墓室终于被打开了。然而,主墓室和K10号车马陪葬坑一样遭到过严重的盗扰,并且被大火焚毁。即便如此,大墓内仍出土了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等。这些文物工艺精湛,纹饰华美,规格极高。
神禾塬大墓主墓室发掘工作完成后,考古队员集中清理了大墓周围的13个陪葬坑,并完整地揭晓了整个陵园的建设基址。
考古队员依据未经扰动或残留的马骨遗骸及车件痕迹,看出部分坑内陪葬车马可分为“四马一车”和“六马一车”2种。在陪葬坑中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有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珍珠,以及玻璃料器、漆器等,其中以青铜车马器具、飾件的数量居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K7号陪葬坑中,出土了20多组大型的茧形壶,极有可能是盛放水、酒或者粮食的。这些茧形壶上还刻有弓箭、官署、纪年、地名等文字,一次出土这么多茧形壶,在全国考古发掘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此外,在K12号陪葬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骸,有16个动物个体,包括豹、熊、鸟、猿、羊等,该坑也因此被称为“珍禽异兽坑”。专家认为,可能墓主人生前喜好打猎或者圈养动物,故死后专设动物陪葬坑。研究发现,神禾塬大墓陵园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由兆沟、夯土陵墙围绕“亞”字形大墓组成独立陵园,四边设有门阙或门道,共有5门。整座陵园被位于南部的东西向隔墙分为南、北两区,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是迄今我国发掘过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陵园遗址,布局上承两周、下开秦汉,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神禾塬大墓陵园的发掘成果,对于战国陵园布局建设、秦文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神禾塬大墓陵园也是迄今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仅次于此前发掘的秦景公大墓。
目前,关于神禾塬大墓陵园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学术界有多种猜测。据考古专家论证,该陵园主人应该是生活在战国晚期至秦朝灭亡的约50年间,为秦国王公级别的人物。由于陵园所处的地域在秦汉时期属于内史、京兆之杜县,陵园主人应该在这一时期内的几位葬地与杜县有关且尚未确认的王、后中寻找。这其中有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秦二世、一名失名失时的秦公子,以及东周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
认为墓主人应该是夏太后是最早提出、也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夏太后死后“独葬于杜东”,该墓的位置大致符合此说。但是,至今未有出土实物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还有专家认为,墓主人可能是秦二世。据唐代文献记载,秦二世葬于“万年西南三十里”,与这座墓葬所在位置大体符合。并且,在主墓室的发掘过程中,曾在盗洞中出土了一件陶罐,上面刻有“今宜春苑”字样。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但是,由于陶罐是在盗洞中发现的,不能排除是古代盗墓贼随身携带之物,所以难以据此说明这里是秦二世之墓。
无论这座大墓的墓主人是谁,都不会影响其巨大的研究价值。陵园内墓葬、陪葬坑、建筑基址,以及出土文物等重要的考古遗存,为更深入研究战国、秦汉时代帝王陵园的制度及其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