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亚飞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自我认知、树立民族自信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本文将阐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目前存在的误区和可行的改进方案,进一步来论证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过度创新导致民族特色流失
民族民间舞蹈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诚然,高校教育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创作时,一定要注重创新的形式和其中的具体意义,过于冒进的创新活动会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失去其民族性而变得不伦不类,十分不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
一个例子出现在某次大学生舞蹈展示演出活动中,某参展藏族舞蹈作品在进行编排时,老师将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混合进藏族民族舞蹈的踢踏形式之中。这样的创新活动不可谓不大胆,但经过如此杂糅的舞蹈本身,民族性被无限稀释,其中蕴含的藏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流失掉了。可以说,这样的创新,虽然看起来新奇,但是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起着负面的影响。
(二)对于舞蹈内在文化理解的缺失
一般而言,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由两大基本部分组成,其一是以舞姿形式直观呈现出来的形象部分;其二是以舞蹈内涵形式隐藏于舞姿之中的抽象部分。
民族民间舞蹈的抽象部分正是整个舞蹈的内在文化精神所在,如果仅仅是机械重复舞蹈的动作,盲目追求精确度和熟练度,而忽视了对舞蹈文化的研究,长此以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舞蹈将失去自己的灵魂。
在某届高校民族舞蹈比赛中,在对参赛学生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准确概括出他们所练习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所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高校教育应该是深刻的、立体的,如果只追求舞蹈动作本身,那么高校教育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作用将被无限削弱。
二、如何改进当前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一)了解民族舞蹈产生的土壤
为了避免出现过度创新的问题,对于民族舞蹈产生的环境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相关高校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时,应该着重关注每种民间舞蹈背后所代表的当地环境,无论是通过查阅文献还是实地考察的方式,努力了解民族舞蹈产生的土壤。只有走向民间,才能更加了解民间舞蹈,这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是至关重要。而任何创新活动,只有基于民间传统,配合生活实际,才能有机地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高校教育加强了对于民族舞蹈中民间方面的重视之后,对于整个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结构的修订也自然水到渠成。但须知,由于民间舞蹈有其独有的民间特色,传承方式大多原始、不成体系,所以需要研究者从中提取出重要的元素,对于民间舞蹈进行解构后再构造,理清高校教育中所需要的部分,这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改变单一的舞蹈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传统民间舞蹈教育只注重形态上的匹配,而忽视了对于文化内涵的吸收。为了改变这一点,需要对于舞蹈教育方式进行革新。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分配一定量的时间去介绍该舞蹈的文化内涵,关注舞蹈背后的深层意义,将这些文化意义与舞蹈动作本身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舞蹈的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发扬。
比如说,在学习东北传统的秧歌舞时,首先介绍该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情感特征,结合东北人民的劳动传统,突出他们热情、坚毅的集体性格,并将这些地域特色与秧歌舞本身有力、爽快的动作风格建立起有机联系。这样的生动讲述,才会使学生更加理解一种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脉络,进而在实践中表现出该舞蹈的地域特色。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传承的最主要问题在于文化的传承。经过对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旦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方向地改进,它们就能很大限度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高校等文化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