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明
摘要:文化艺术事业是一个充满活力,且能够及时和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智力性行业,同时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建立健全能够体现行业特征并充满活力的人才保障机制,对加强文化宫管理,发挥职工文化阵地作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工人文化宫;人才管理
一、文化宫人才管理现状及原因剖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宫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动摇,除了设施设备陈旧以外,人才管理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一是文艺专业人才匮乏。目前,除了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基础较好的文化宫能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城市文化宫的文化和艺术人才都非常紧缺,无法组织基本的文化活动;二是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平均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专业水平缺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体制造成的,通过自然减员顶班、工勤转岗、军属安置、其他单位调入等渠道进入的职工占有很大部分比例,公开招录方式进入的专业人员仅占很小的比例;三是培训交流机会少,职工成长空间狭窄。与政府系统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相比,文化宫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缺乏固定的联络机制,各级地方总工会在文化管理和运营方面也不具备专业优势,出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很少对文化宫的业务进行指导和管理,导致文化宫长期偏离主业,逐渐远离主流文化市场:四是用人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作为群团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与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完全一致,在收入分配和人事管理等关键制度上并没有体现工会组织的群众性和灵活性。
二、完善文化宫人才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工会和文化单位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推进文化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组织目标是组织行动的准则与方向,对组织绩效具有锚定效应。组织理论对组织绩效的衡量有三种导向,即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构导向。在改革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文化宫应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群团组织改革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融入到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体系规范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公益为根本,以文艺作品为抓手,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
(二)创新人才管理措施,打通人才进出通道
进一步强化岗位管理,根据文化宫职责定位和业务模式,立足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定工作岗位,按需设岗,按岗定人,强化人岗的匹配程度;进一步强化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對于舞蹈、音乐和话剧编导等专业艺术人才,可采用更加灵活的项目制管理形式引进,对于舞台美术、舞台技术等可采用劳务合同形式引进,对于舞蹈、话剧等演员可采用志愿者的模式进行招募,其他市场、场务和后台人员可在现有人员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编外劳动合同的形式进行招聘,切实解决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困境。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加大考勤和业务量等传统考核指标外,强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考核,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获奖指标的考核奖励力度。严格执行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运用。鉴于文化宫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特殊地位,建议参照《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即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在保证符合财经纪律和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对单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以优秀作品项目吸引人才,以优秀人才打造精美作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发布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行动以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宫可根据《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要求,联合各基层工会开展项目的申报与投标工作,以优秀文艺作品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同时也能解决资金难题。
(五)加强人员交流和培训力度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条块化管理仍然比较严重,与妇联和共青团的文化设施相比,工会举办的文化宫具有天然的群众文化和职工艺术属性,离开行业的指导、交流和培训,文化宫的文化艺术氛围如同一片孤岛,专业水平无法及时有效提升。文化宫应抓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平台,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创造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增强自身文化创作能力,推进文化主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