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继芸
摘要:俗语讲“字如其人”,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书写墨迹,观察一个人的秉性,汉代杨雄曾著论,“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直接指出,书写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是人们通过笔画和线条对于内心情感波动的体现。
关键词:书法;墨迹;心理学
一、书法史中体现的心理学
东汉时期,蔡邕在《笔论》中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也就是说在书写之前要先平静心境,然后再进行书写,这样写出的字才具有神采。东晋王羲之在《笔阵图》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做字”。无论是蔡邕还是王羲之以及后世的虞世南都曾经论述过准备书法创作时都需要平心静气,反复思量,然后再去动笔。这也表明书法创作中心境对书法的影响。
唐代孙过庭《书措》论“五合五乖”即“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须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笔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噪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我们可以看出《书渤中的“五合五乖”就表明将内心情感通过线条书写出来,如果心情好则作品较好,心情不好写的就不如意,这足以体现,书写动机,也对书写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正如宋代苏轼所说“无意于佳乃佳”。
二、个性与书法风格
古代有字如其人之说,汉代杨雄曾提出“书为心画”,认为书法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露。通过书法线条变化,了解书写者的心境。明代项穆也曾提出“书为心相”。认为书法是内心的一种表象。清代刘熙载提出“书为心学”。这些学说,都表明书法家创作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这与书法家的内心情感有直接关系。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记载“谨守者,拘敛杂怀:纵意者,紧实寡逸.....此皆因夫性所编,而成其资之所近也”,这无疑不表明,在不同性格人的书法作品中能体现不同的特点。
当然,不同的人的书法风格的不同以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也会体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林散之先生曾说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赋予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纪念其侄颜季明,通过文字形态,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中悲愤之情,也正是这种喻情于书的情感流露,才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三、气质类型与书法家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将人的气质分为四大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具有胆汁质特点的书法家,如宋代米芾、明代徐渭等,这类气质的人大多精力旺盛,执着认真,书法作品也都是大气磅礴,同时张扬个性。多血质的书法家作品多有感染力,如唐代颠张醉素,其书法作品就很有特点,让人看了就满腔热血。粘液质的书法家则把书法写的尽善尽美,高古离奇。抑郁质的书法家多能持之以恒,功力自然胜出一筹。然而,所有的气质类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组合而成,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也会有主要的气质类型作为主导。这也就应证了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所书写的书法作品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是多样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书法创作作品也都是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有主导的气质特点,书法创作的作品中也有主要的创作类型。就像王羲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人生经历中,呈现出不同的书法作品,但其作品的主要是给人平和自然,委婉含蓄之感。唐代颜真卿虽然也写过悲愤慷慨的《祭侄文稿》,但其书法特点,主要还是以反映大唐盛况为主,自行敦厚庄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书法作品对书法家的性格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的作品,结合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这样对我们研究书法作品有更深层次的帮助。
四、书法和身心健康
练习书法时,身心进入放松状态,呼吸速度降慢,脑波活动降低,心博减速,能够达到平心静气的状态,这也对精神放松大有益处。练习书法,通过对线条练习,可以增强人们的手脑协调性,增强思维水平。在体现书法线条美的同时也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美感相结合,在提高书法技艺术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情操与道德。练习书法,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力。练习书法,要通过个人意志力战胜困难。从而提高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书法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静心练习,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通过对书法的练习,增强个人意志力,磨练人的心性。将气质心理活动稳定,促成胆汁质类型多血质类型,像粘液质类型转化,使人的气质沉稳安静,善于忍让,具有一定的内向功能,这对多动儿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其发展历程是渊远流长的,心理学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书法创作和书法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多心理学的因素,这在书法史和书法论中都有所体现。如果将书法与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寻找一种新型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课堂上开设书法课程,这也有利于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素质发展的学生,提供条件。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法来缓解内心紧张的情绪,通过书法创作和学习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抵制亚健康,能够真真正正达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