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榴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腦梗死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同期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与D-D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BNP水平为(75.13±112.87)pg/mL、D-D水平为(0.74±0.24)mg/L;对照组NT-proBNP为(67.52±18.13)pg/mL、D-D为(0.24±0.06)mg/L(P<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D二聚体对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N末端脑钠肽前体;D二聚体;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若脑部出现供血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受到损伤,继而出现缺血性坏死,临床将这种症状称之为脑梗死[1]。脑梗死会严重伤害患者的脑部功能,且梗死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甚至能致残、致死。我院通过检测NT-proBNP与D-D两项指标,为临床预防、诊治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选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MRI检查与CT检查,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排除风湿、恶性肿瘤与感染者,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7.23±1.86)岁。另选择同期80例无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4.73±2.14)岁,综合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构成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晨静脉血,离心分离后,应用罗氏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型号:E170及其配套的试剂盒检测NT-proBNP,检测方法为免疫化学发光法;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型号:SysmexCS200i,检测D-D,检测方法为胶乳免疫比浊法,日本积水公司提供检测试剂,两项检测均在采集标本后的1h内完成。
1.3 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NT-proBNP与D-D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NT-proBNP与D-D水平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脑钠肽(Brain natri uretic peptide,BNP)属于心脏神经激素,当患者的压力负荷与血容量明显增加时,心室会反应性的分泌BNP,其效果是利尿、调节体液和血压、促进钠排泄、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3]。生物体会最先合成BNP前体,当进入血液循环,参与分泌的过程中,会裂解为NT-proBNP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BNP,二者比例相同,尤其是NT-proBNP,在血液中有着较长的半衰期和稳定性,因此,可通过NT-proBNP水平来判断具有活性成分的BNP水平。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均由BNP,心脏内的BNP水平最高,血浆浓度则最低。研究资料显示[4]: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水平呈异常升高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高达(75.13±112.87)pg/mL,显著高于健康者(67.52±18.13)pg/mL(P<0.05)。说明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梗死区域同样会产生NT-proBNP,尤其是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相交的边缘区域,NT-proBNP的分泌量最多。该区域的机械张力极强,所以可通过NT-proBNP水平判断梗死区域局部的张力变化,同时,脑梗死的面积和机械应力会影响机械张力,所以,检测患者的NT-proBNP水平,能够判断出其脑梗死的具体情况。
经活化的纤维蛋白单体因子XIII交联之后[5],再通过纤溶酶的水解,会产生一种而特异性的降解物,即D-D,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内有大量凝血酶生成,以及纤溶活性的显著增强,说明机体的纤溶与机体凝血两个系统被激活。通过D-D指标,可以判断机体的纤溶、凝血状态,还能够准确区分纤溶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对于快速、准确的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可靠指标,也可以将D-D作为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评估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D-D水平为(0.74±0.24)mg/L,显著高于健康者(0.24±0.06)mg/L,说明D-D反映出体内纤溶酶、凝血酶的变化,充分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呈现继发性的纤溶亢进,且凝血活性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D二聚体能够反映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与评估预后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陈峻,徐升强,赵岚等.急性脑梗死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6):284-285.
曾雅莉,熊亮,王丽平等.N 末端脑钠肽前体及 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及出血转化风险的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16,(1):21-23,29.
伍柏青,傅颖媛.急性脑梗死患者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标准化比值降低[J].临床检验杂志,2017,35(2):122-124.
李琳芸,李滔,王昌富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类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检测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7,32(2):122-126.
黄荣娥,张学川.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3):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