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新闻三力”服务新时代报道

2018-09-29 19:47陈勇
科技传播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陈勇

摘 要 新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中要做好新闻报道就必须要锻炼新闻观察力、新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好的报道。在文中就如何锤炼“新闻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闻观察力;新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9-0047-02

新闻蕴藏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也蕴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调动自己的职业大脑去观察、发现、表达,由此形成新闻产品向社会呈现。

观察、发现、表达是新闻采编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3种基本能力,其也是媒体传播力的核心要素,同时还是媒体核心竞争力在新闻内容上的具体表现。它分别体现为:新闻观察力、新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锤炼“新闻三力”,将有助于更精准更快更有效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报道工作。

1 锤炼新闻观察力,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多角度深入观察

笔者认为,新闻观察力,是指新闻人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社会事务特别是自身报道领域内的事务,有目的、有计划、深入持久地迅速、准确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并借助传媒载体将这种能力外化,对社会和受众产生强大影响力。

锤炼新闻观察力,首先要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这根弦,明确观察的重心和主要方向。一个人一天24小时,扣去休息、吃饭等必须的时间后,所剩10小时左右。有限的时间精力对应的是无限的新闻汪洋。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要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明确观察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才能在无限的新闻汪洋里及时捕捞到“活鱼”。那么新时代的报道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哪呢?

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笔者归纳的新时代报道关键词有:“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四个伟大”“精准扶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领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健康中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监察反腐”等,这些关键词指明了新时代报道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在明晰了新时代报道的方向和重点后,就要顺着方向瞄准重点多角度深入地观察。作为新闻人对社会事务的观察不是普通人一般意义上的“看”,不是像外行人一般地看热闹,而是要像内行人一样看门道。新闻实践一再证明:在采访和调研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在强烈观察意识驱使下,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意识强的新闻人,在观察时“目光四射”“眼珠子咕噜咕噜转”“脑子跟着眼睛转”。“目光四射”可以视域宽广,看的东西全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眼珠子咕噜咕噜转”可以切换不同的角度观察,扫描到不同方位,看到别人不容易看到的东西;“脑子跟着眼睛转”就是看得多、想得也多,看和想同步。更重要的体现是,想的要比看的深,就是善于透过人尽皆知的现象追问背后的新闻。

2 锤炼新闻发现力,要培养大局观,提升理论素养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表示,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美的缺少,缺少的是发现美。这是艺术的发现力,是对艺术家而言。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而言,职业的发现力就是新闻发现力,是由长期对新闻发现与发掘的热爱、专注、勤奋钻研感悟和积累起来的一种职业素养。新闻无处不在,新闻蕴藏在大干世界、芸芸众生里,要找出可报道的新闻,需要记者去发现深挖。笔者认为,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利用感官以及思维感知新闻事实或者是事件中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的能力。

新闻人都知道,同样参加一个工作会议或是新闻发布会,同样拿到一个通稿,但第二天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在内容、角度、切入点等方面就各有高低,有的甚至抓不住新闻,写不出报道。同样的参会,不知道如何落笔报道,或是不同的见报稿,体现的是记者新闻发现力的高低。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以十九大为历史拐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提高新闻发现力,应当紧紧围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从全局高度着重研究,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有哪些方面?我们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就要着重研究在当期那些实际工作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对于实际工作能够发挥出推动作用的问题;人们议论或者是争论焦点的问题。要通过深挖,努力揭示问题形成背后的主要因素。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各地区、各部委和社会各阶层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锤炼新闻发现力,新闻人不能偏听偏信,决不能站在某个部门或某个群体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问题,而是要高屋建瓴、胸怀全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催生出与时代相吻合的新思维、新理论。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撰文指出,独到的发现力与理论素养密切相关,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难于有重要的发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对全党进行武装。作为党媒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升新闻发现力,适应新时代报道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内涵、要求。为此,要多读、常读、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著作,并在读懂的基础上悟透其精髓要义,并活学活用到实际的宣传报道工作中。

3 锤炼新闻表达力,要遵循平易近人、质朴清新的新时代文风,形成个性化表达

对于新闻人来讲,不仅要具备新闻发现的眼力,还必须拥有良好的新闻表达能力。可以说新闻表达力,就是记者采写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决定新闻影响力大小的核心因素。说白了就是,把发现的新闻说得更明白、更透彻,把文章写得更吸引人看、更能打动人心。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新闻工作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记者在表达新闻乃至遣词造句之间,必定有自己的观点、喜好渗透其中。有的喜欢直白,按顺序一口气写完;有的喜欢含蓄,以直叙、插叙、倒叙相结合的方式写作;有的文字激情洋溢;有的拉家常娓娓道来;有的喜欢用长句;有的喜欢用短句;有的开篇气势如虹、先声夺人;有的从细微处入手,娓娓道来,于无声处见惊雷……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演讲、文稿,语言风格平易近人、质朴清新,具有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是新时代文风发展的方向标、指南针。

遵循新时代文风的方向标、指南针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新闻表达方式,记者要熟稔各种文体的表达艺术,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要善于向小说学细节,向散文学句式,向评论学逻辑推理,向报告文学学议论抒情。

2008年8月17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获得中国新闻类二等奖。其表达风格质朴清新,文采斐然,句句打动人心,其文章是这样写的:“昨晚,约有500只藏羚羊带着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为了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小时,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间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声,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从行文可见,在语言运用上,该报道融新鲜活泼、生动形象以及传神于一体。例如在文中将藏羚羊描写成为了 “可爱的精灵”“刚满月的儿女们”等等,朴实、亲切、平易近人的表达让人赏心悦目,犹如读美文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4 新闻观察力、发现力、表达力是有机统一的整體,锤炼“新闻三力”,要综合统筹发力

没有新闻观察就不会有新闻发现,没有新闻发现当然也不会有新闻表达;没有表达,观察和发现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社会价值。新闻观察力、发现力、表达力是新闻操作流程中的不同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是新闻作品完美呈现的有机统一整体。

观察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观察和发现的最终体现。但三者又是相互交织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甚至是反向影响的。结合新闻实践不难知道,虽然发现是以观察为前提的,但是有了发现后,我们的再观察才有了方向、目的,深化、细化了观察。可以说,发现是二次观察的前提了。我们也知道,在新闻表达过程中记者可以反过来再观察、再发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三次采访,由此深化、细化新闻表达,推进表达更完整、精细,使新闻作品更经得起实践、读者拷问检验。由此可以说,表达是二次观察、发现的基础和前提了。我们还知道,在新闻观察、发现过程中,记者个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脑海里形成了新闻表达,一旦成熟下笔或是赶稿时即可一气呵成。

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锤炼“新闻三力”,服务新时代报道工作中,要综合统筹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巍.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4):152.

[2]胡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核心素质[J].理论参考,2016(4):30.

[3]常志霞.记者的发现力——兼论新闻价值判断[J].新闻爱好者,2015(4):51-54.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