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接受BTV独家专访:化身“军二代”致敬中国航天

2018-09-29 11:26张琳
北广人物 2018年33期
关键词:杨烁经历

张琳

在《生死线》中,他是“义字做头,随性而为”的四道风,在《刀客家族的女人》中,他是铁骨铮铮的“正义”土匪余化龙;在《潜伏在黎明之前》中,他是“外表浮夸,内在坚忍”的中共地下党员战守安;而将这些硬汉角色传神演绎的,正是被观众誉为“新生代的荧屏硬汉”、“年代戏达人”的杨烁。尤其是《欢乐颂》中的小包总一角,“出场十分钟,热搜七小时”,杨烁也凭借“花俏而不肤浅,世故而不油滑”的表演实力圈粉,被称为“行走的荷尔蒙”。此次,放下刀枪棍棒,脱下西装外套,杨烁回到二十世纪60年代,在北京卫视的热播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饰演浑身充满热血、投身于大三线建设的军人子弟“张利军”。该剧讲述了张利军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共同经历感情的碰撞和梦想的交织,在导师高占武(任程伟饰)的带领下,为实现航天梦想,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新中国导弹、火箭研发事业的热血故事。

作为张利军的扮演者,杨烁对这个角色称赞有加,直言“这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角色,更是一个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感恩祖辈的角色”。剧中,张利军一直在经历困难和解决困难中前进,所有的难题他都能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原本是斗志昂扬的火箭工程师,却为了顾全大局主动担任后勤处处长,带领众人开荒种蔬菜;在国家经济捉襟见肘之时,他又巧妙利用科研成果制造民用产品,并将盈利悉数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在杨烁眼中,张利军是最无私的民族英雄,他所代表的那群人,需要后辈们去永久铭记和感怀,“这些英雄百年之后就是天上的一颗星,到了晚上你就能瞧见,不光是咱们中国人能瞧得见,外国人也能看得见。”

杨烁坦言,《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他从演以来因为剧中角色和故事哭过最多的一部戏,仅仅将自己置身于片场的大工厂中,就能使自己的内心丛生多重崇敬:“当你进了那个厂房,你看到那个造好的火箭道具一比一的摆在那儿的时候,你流眼泪就是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剧中哭得最为痛心的一场戏,他透露是一场关于生死离别的戏,剧中练练饰演的向晴是张利军的发小,两人的感情一波三折,在即将结为夫妻之时,向晴却因公牺牲以至张利军一生难以忘怀,“我在戏里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刻,是说,人呢?活要见人,死得见尸,你说她没了,总得给我一个物件证明她没了”。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创作耗时七年,剧本的编写更是经历了“三换编剧,六易其稿”的打磨,杨烁直言自己拿到剧本后,躺在地板上、用兩天一夜的时间全部看完。尽管当时的他腰病缠身,却还是很快接下了这部戏,“我想为我爷爷奶奶做点事,希望大家去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们怎么过日子,怎么为祖国拼搏、努力的,所以我接了这个角色。”为了让自己能更决地进入角色状态,杨烁在开拍前翻阅了大量资料,主动向工厂里即将退休的技术工人取经,耐心学习复杂的机器操作。他笑言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不仅让自己深入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人文与风貌,还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的“纯粹”与“可爱”:“最后一天的时候,老工人们集体过来跟我合照,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真的太灿烂了,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东西还是笑的那么开心。”

走过T台、画过动画线条、端过盘子的杨烁,曾经是一个略带忧郁和羞涩的小生,在各行各业经历几番沉浮之后,他沉淀出了自己独特的熟男魅力。回忆起最初接触表演行业的经历,杨烁表示自己和张利军一样有着“义无反顾”的勇士精神,工作中很多事需要再坚持一下,“咬咬牙,就把这个挺过去了”。从业将近十五年的杨烁,一半以上的职业生涯都是搏命出演,多年经验的他用“四大拷问”对“演员”两字进行解释:“你得问问自己你做的功课够不够?你做的努力够不够?这些戏你到底想了多少方法来诠释?你有琢磨过这事吗?”于自身,杨烁更是身体力行做好“演员”,将声带息肉手术一推再推,坚持为《大江大河》配音,只因其中“雷东宝”一角让他觉得重新再活了一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而立之年爆红的杨烁只求“对得起每一个本子,对得起每一个角色”。

猜你喜欢
杨烁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在经历和见证中成长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雅痞男神”杨烁:父爱“鸡汤”驱除阴郁让梦想开花
终于读懂你,“小包总”与硬汉老爸的别样父子情
杨烁:不只有酒窝、腹肌,还有一些“孩子气”
他从海上来
特殊岁月的特殊经历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