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来运
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挑战明显增多,特别是美国单边向全世界挑起经贸争端,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不断升级,使分化动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以经济转型升级和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总体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得到進一步确立。
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转变,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成为发展主动力。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服务业迅猛发展,已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3——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升至51.6%。今年上半年,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0.4%和5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3.8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发展符合工业化中后期产业成长的规律和消费升级的规律。
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消费成为压舱石。在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下,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已经挑起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梁,意味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了由外向内的转变,内生动力更加稳健。
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新动能成为后备主引擎。根据测算,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3.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左右。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9.2%,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1%,全国新登记企业日均达1.81万户,新主体大量涌现、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
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201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20.9%,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今年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2%。环保门槛越来越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开放格局由低水平对外开放向全面开放新格局转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总额有望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双向投资均创历史新高。2013——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9.1%。“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4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转型升级,拓展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
这五大趋势的确立,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和服务业,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更多依靠内生动力的提升。这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韧性不断提高的内在支撑,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基础。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不会变,确保有效化解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大好局面不会变。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大、韧性强、后劲足。
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数以亿计并日益扩大,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消费升级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促进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消费领域快速发展。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耐用消费品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潜力尤其巨大。
回旋余地较大。从发展空间来看,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2017年中部、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人均水平的60%;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仍很薄弱,铁路、公路路网密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产业体系来看,服务业方兴未艾,空间广阔。实体经济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比较优势依然较强。从宏观调控看,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较大空间,还有大量国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政策调控的工具多、空间大。
增长后劲充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强劲增长动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能够促使工业向中高端加快迈进。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再考虑到大量农民工要进城落户,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劲。目前我国农村有近6亿常住人口,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2016年,农村居民无水冲式卫生厕所、无洗澡设施、使用柴草煤炭作为炊用能源的比重分别为69.5%、35.3%和49.4%。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既能增加消费需求,又能扩大有效投资。
人才红利累积释放。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虽然下降,但质量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红利加快向质量红利转换。我国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员队伍。全国9亿多劳动力中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有专业技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每年大学毕业生700多万,中职毕业生500多万,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改革红利激发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改革;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高速增长与结构再平衡,靠的也是改革。实践证明,只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就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进入新时代,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改革将释放更多红利,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新趋势的确立和不断深化,使得我们应对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的挑战更加有信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思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决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稳中向好的大势就能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就能顺利推进,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阻挡。
(原载《求是》201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