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9000年前,先人播下了第一粒种子,人类停下了疾行的脚步,开始静下心来,耕耘土地,从漫无目的转变为驻足定居。
粮食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一部人类史,几乎就是一部与饥饿抗争的历史。在中国,不为粮食着急的朝代不多。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如何永保天下安宁?管仲回答:控制粮食!他还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知守在粟。”意思是粮食最终是决定一切的。
农耕文明持续了几千年的中国百姓常常在糊口与难于糊口间徘徊。清朝初年之前的一千五百多年,中国的人口很少出现过巨量增长,最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供给限制。明末,白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才使中国的人口出现迅猛增长态势。
任何灾荒对百姓而言都是致命的,由此引发的与统治者抗争,直至天下大乱,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流民灾民因缺衣少食难以为生而造反起义也成了天经地义之事。
李自成啸聚山林,率众起义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饿疯了,其时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境地。饥饿之民,倘能得到一碗稀粥剩饭,绝对会将施舍者视为天底下最大的恩人。陕北本来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如果再遇上天灾,百姓几无生路。学者杜君立在《明帝国的溃败》中,引述了崇祯二年礼部郎中马懋才奉命入陕调查,将沿途见闻写成《备陈大饥疏》的内容,其中说到“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樹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观音土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因为无粮,先是吃草籽,继而吃树皮,待到树皮吃尽,只得吃观音土!当年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因为自然条件太差,难以发展。据说当地的粮食亩产只有五六十斤。通过东征,红军才既又扩充了8000人的队伍,又解决了几年军需问题。实际上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吃饱饭”依然是当地百姓最大的渴求。“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就是当时流传在陕北延川的一首民谣,家家户户都是糠菜半年粮。
墨子说: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饥饿是排在第一位的。
饥饿折磨着人的肉体,也摧毁着人的尊严。明臣洪承畴被清军俘虏以后,起初大义凛然,绝不跪拜小邦,并准备绝食殉国。不过在饿了几天之后,其苦实在难忍,内心开始动摇。一碗米汤下肚,忽然又生出了求生的欲望,最终归降了满清。当然有史家称,洪承畴是因为皇太极的那件貂裘加身、嘘寒问暖倍受感动,而背叛了大明,但,抗不过饥饿也一定是重要原因。
有些人是不知道缺粮少食的痛苦的。1700多年前的那位晋惠帝不就因为百姓无粮可吃而发出了“何不食肉糜”的疑问吗。光绪帝在避祸西安途中,某次肚子疼痛,原因是用餐时间相隔过久,但他并不知道,这是饿的缘故。跟晋惠帝有一拼的,是法国的玛丽王后。有人告诉她,穷人正在挨饿,她认真地发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粮食产量不高,一直困扰着人类。几十年前中国的农业部门把亩产达500斤称作“过黄河”,亩产800斤叫做“跨长江”。90年代以前粮食一直计划供应,而且将粗粮细粮比例通过粮票严格控制。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制定了吸引省内外人才的“人才九条”,条件十分优厚。其中的“引进的人才全部供应细粮”让人难以置信。须知当时河北的口粮供应中60%是以玉米面为主的粗粮。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地还是这块地, 人还是这群人,但政策给力,科技给力,人心给力,粮食产量神话般增长,吨粮田也不在话下。1993年粮票悄然告退,各种粮食敞开供应。
世界粮食计划署说:“30年前世界粮食计划署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还不能得到足够的粮食,仅仅30年的努力就已经可以养活13亿人口,中国的成功对于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带来了希望。”
中国于2005年底已经从一个粮食受援国转为捐赠国。
想起了相声大师侯宝林回忆他年轻时挨饿的情形,他说大白天就躺在床上忍着,一动就更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