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说尽心中无限事”

2018-09-29 02:03刘永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浔阳琵琶行白居易

刘永胜

中国古典诗歌名篇佳作灿若银河,诗歌圣手亦难以计数。但他们的名字,大多闪耀在文学诗集里,流传在平民读者的口诵心惟中,在皇族子弟篇章中间,很难阅览到他们的名字。但有一个人,是个例外。

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逝于846年,这一年,对大唐王朝有中兴之功的宣宗皇帝李忱即位,惊闻白居易的仙逝,软笔一挥,写下了对白居易评价极高的悼亡诗——《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其中,就特别提到了白居易的代表篇章《琵琶行》。

那么,“诗魔”白居易施了什么魔法,让《琵琶行》有了如此魔力,会让“童子解吟”,还令“胡儿能唱”?

诗歌都是以情动人,我们不妨从白居易是如何抒情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水月有情:让情感蕴藏在浔阳风物里

全诗共有四处有关月亮的描写。分别是第一节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节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节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及第四节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前三处的月,都是浸泡在水中的月亮,给人的感觉更加凄凉;最后一处是春日秋夜的花月美景,反衬内心的凄凉。

但这四处的情感,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茫然。这种茫然,深深地埋藏在了浔阳当地的水月美景里。

作者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中,作了大量的讽刺当朝权贵的诗歌,那些人恨得牙痒痒,一直伺机反扑。终于,在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后,白居易没按捺住自己的良心,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一站,立即让他变成众矢之的。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时,善良的文学家都是茫然无措、百口莫辩的,贬谪,也就成了注定的结局。

作者身为朝廷贬臣,在荒远之地的秋夜送别故友,心境当然是茫然的。这种茫然,在酒过三巡之后,化作了无言。于是,大家便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那枚浸在秋夜冷水中的凉月,让月亮去诉说绵绵不尽的别情。

而琵琶女的音乐十分有代入感,一曲终了,所有人就像在琵琶女的音乐世界里走了一遭,也像在她的人生故事里走了一遭,大有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感觉,又有不知如何诉说自己感受的茫然无语。此时,所有的赞美都是多余的,只有定在江心的那枚白月,吸纳又吞吐着所有人的凄凉。

琵琶女的故事感人至深,主要在于她前后巨大的人生落差。人的本性都是这样,一个人风光时,我们可能羡慕他,可能嫉妒他,也可能真诚地为他感到高兴;但当他跌落神坛、陷入低谷时,无论怎样的坏人,都会发出一声同情的叹息。更何况这个无辜的琵琶女,她孤身流落在浔阳的江边,茫然地哀叹着命运,她不知道命运为何会这样不公;与她终夜相伴的、心灵相通,只有那挥之不去又不可或缺的绕船明月。

白居易受琵琶女的感化,梳理自己一年多的感情,终日在“谪居卧病”中度过:这里地势低洼潮湿,黄芦苦竹绕宅,缺少美景,缺少美乐,以至于,即便是极少的春花秋月的美丽时刻,也是茫然失落的,只能“往往取酒还独倾”。

音乐含情:让情感流淌在音乐河流中

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有很多,音乐,绝对是其中之一。

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很多,古人评价了三篇至文:《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三部作品都出自唐人之手,也可见唐朝时音乐的盛行。

这三部作品里,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当然是《琵琶行》。

首先应该归功于白居易。

他个人精通音律,所以,写起音乐来,才有内行人的熟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如何用文字形象传达给读者,需要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作者主要采用以形写声和以声摹声的手法,把抽象的乐声具象化、熟悉化、生活化,让人不费思量地就能触摸到音符的律动。比如大弦的粗重急促和小弦的轻细灵动,作者的比喻相当精彩:大弦就像又大又急的雨点噼里啪啦地忽然而下,小弦就像一个人趴在你的耳边轻声地窃窃私语。两种弦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清脆,清脆如大小不一的珍珠抖落在玉盘上,声声悦耳。再如以形写声的“幽咽泉流冰下难”,乐声冷涩阻滞很难传达,作者就用冷泉和坚冰这样的物象,让人去感受这种乐声的低沉。

還有绝妙的无声烘托。文中有两处,一处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另一处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大音希声,最高妙的音乐往往是无声。这种无声,不是音乐一开始就按下静音键,让听众去凭空想象;也不是明明可以高声弹奏,却戛然而止,故意卖几个关子;这种无声,往往发生在乐曲高潮时、感情顶点处,经历了种种有声的诉说之后,让无声的安静代替有声的诉说,让听众去体会,去想象,去回味,去咂摸。这种无声,往往比有声更让人着迷和沉醉。谈听众感受时,亦是这样,乐曲感人至深,引人入胜,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沉静,沉思。这种效果,当然是至高的。

当然也该归功于琵琶女。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她的演奏技巧当然是无可指摘甚至是冠绝当世的。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现在很多歌手、演奏家,科班出身,从小便经受专业的训练,技巧运用得纯熟,一到台上,一唱歌便开始飙高音、唱花腔、换假声,甚至全程无换气声;一演奏便开始秀技法、换姿势,头摇尾巴晃浑身哆嗦,知道的,觉得是在弹钢琴,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摸电门。这种音乐,无论如何都不会打动人。音乐能打动人,技巧仅仅是一个前提,且永远只是一个前提。

能打动人的音乐,应该是融入了真情实感和生命体验的音乐。琵琶女的演奏,便是如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进入正曲的前奏部分,她就已经入曲很深了。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也只有音乐,能诉说她的生命,她又怎能不为音乐注入感情和生命呢?“间关莺语花底滑”就是“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年轻辉煌,“冰泉冷涩弦凝绝”就是“暮去朝来颜色故”的人生转折,“别有幽愁暗恨生”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低徊沉思,“四弦一声如裂帛”就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悲愤控诉。

这种融入了生命的音乐,怎能不令人动容?琵琶女动情的演奏,作者倾心的聆听,把所有的情感,都交付给流动的音符。

白居易是铺叙的高手,在别人写至无写处时,他总能宕开一笔,出人意表。在他的笔下,浔阳的荒远风物,处处埋藏着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遭际;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也一次又一次地,把听众和读者,带到高潮。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浔阳琵琶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CELEBrItY’S SUMMIt
范同颂
访浔阳楼
即事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上仙,鸡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