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明霞,杨丹丹,革晓东,孙 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技术监测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18)
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对于环境监测具有特殊的意义。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强酸、强碱、四氯化碳等化学试剂,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害气体直接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排出的废液排放造成水体、土壤污染,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同时还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灼烫、触电、窒息、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风险。如果风险识别不到位,管理、防护措施和对策不完善,极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职业病和环境污染。
环境监测主要活动包括采出水、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含油污泥的取样、化验室分析、废液处理以及锅炉烟道气、噪声现场监测,室内分析项目包括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等10余项,使用化学试剂150余种(表1)。
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应用能量转移理论、危害提示法、安全检查表法等,鉴于化学试剂风险因理化性质不同风险各异,按照全面风险识别原则,对化学试剂普遍存在风险从“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下进行风险识别。三种时态即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状态即正常、异常、紧急。
表1 环境监测常见项目和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本身存在腐蚀性、易燃性,装卸发生撞击,化学性质不同试剂混装等风险。存在化学试剂密封、包装不合适泄漏;高温暴晒、雨雪天气造成化学试剂变质;大风天气可能造成化学品的溅洒、挥发,严重时造成人员伤害。另外,由于发生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存在爆炸、大面积泄漏等风险,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次生事故。
1)部分化学试剂不稳定,存在试剂见光变质、遇火爆炸等风险;领用或搬运时,可能发生泄漏、洒落和碰撞[1]。温湿度异常、化学试剂包装或密封不严可能造成化学试剂泄漏,化学试剂混放、堆垛之间安全距离不够、超量存放、化学性质或防护相互抵触的化学试剂同室储存,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害气体,引起火灾爆炸;过期、作废化学试剂可能发生性质突变,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执行紧急抢险任务、发生盗窃或自然灾害时,可能存在化学试剂领取混乱、泄漏和火灾爆炸、发生次生事故风险。
2)部分化学试剂本身存在较强的挥发性、刺激性,存在中毒、窒息等风险。如盐酸:吸入高浓度的气体,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黏膜烧灼感、鼻出血、齿龈出血、气管炎等。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同时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四氯化碳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肝、肾有严重损害。吸入较高浓度,最初出现眼、上呼吸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胃肠道症状,随后可能出现肝肾损伤、肝坏死、肝昏迷或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中枢麻痹猝死。部分化学试剂有腐蚀性,可能造成皮肤灼伤。如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腐蚀性;同时它溶解于水还会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酸液飞溅,沾在皮肤会造成人员伤害。误操作,如开错开关或阀门可能造成气体倒流、化学试剂飞溅造成人员伤害;在不安全的位置操作,如在使用明火加热或加温装置时,如果正对容器口,液体沸腾可能造成高温烫伤;化学试剂配液时,进行不安全的配置、混合或接触,如将2种可能发生爆炸反应的化学品混用,可能造成爆炸、火灾、人员伤害;实验室操作,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防护设施、通风橱,可能造成中毒或窒息;化验室通风不良、温度湿度不当、照明不良、作业环境空间狭小可能造成化验过程中化学试剂泄漏。化学试剂经过皮肤侵入体内,10天后,排出体外的不足10%,大多数都残留在皮下组织中,蓄积在体内。残留在皮下组织中的化学物质穿过角质层的物质有4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细胞本身及其相邻细胞间的传递侵入体内的;一种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间隙侵入体内的。经皮吸收的物质可能会直接蓄积到皮下组织,也可能一点点地通过血管和淋巴管到达各个器官进而对其造成不利影响,长期接触会造成皮下组织病变,严重时会造成职业病[2]。如执行紧急抢险任务、化验室供气管路破裂或自然灾害时,可能存在化学试剂泄漏和火灾爆炸,火灾过程中化学试剂泄漏、发生燃烧还可能释放大量毒害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也极易发生次生事故。
3)按照危险品管理条例和安全管理制度,化学试剂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置。化学试剂运输过程中存在废弃化学试剂、废液处理承包商处置不规范、私自倾倒、一般化学试剂和危险化学品混装等风险[3];存在包装、密封不严或搬运、天气异常装车和拉运过程发生化学试剂泄漏的风险;存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存在爆炸、大面积泄漏等风险,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次生事故。
采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估。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3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4](表2)。
按照LEC法对识别出的风险逐项进行打分,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和削减措施。风险控制和削减按照“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的原则,优先选用消除风险原则,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降低风险措施主要包括隔离人员或危害、工程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如消除和降低风险均无法实现时,必须采取必要的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结果见表3。
对不可承受风险列为重大风险,明确管理目标、指标,必要时立项削减,制定管理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并定期进行监控;对可以承受的一般风险修订和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操作规程,并组织员工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表2 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分
表3 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台账
1)如四氯化碳属有毒物品,用途被国家严格限制,仅限用于非消耗臭氧层物质原料用途和特殊用途。我国在2014年12月31日前已停止生产与使用四氯化碳,但HJ 637—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标准中仍在使用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新版《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征求意见稿)》已完成,仍在征求意见中,尚无法用四氯乙烯替代四氯化碳。
2)大部分环境监测单位实验过程产生的废液按照危化品管理要求交由承包商进行统一处置,但是在清洗容器、器皿过程中的残液未进行有效控制,与普通生活污水一同流出,鉴于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含有化学试剂的污水危害性更大,需进一步规范和治理。
3)化学试剂因理化性质不同,发生泄漏或其他事故应急处置方法不同,应对化学试剂理化参数、毒性和危害,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明确[5],并在化验室相应位置进行安全警示。
环境监测工作接触的化学试剂种类多,性质不一。因此,必须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主动识别、认识风险,并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化学试剂管理,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主体责任,加强过程监督和检查,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确保化学试剂管理过程风险全面受控,环境监测化学试剂风险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