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俊林 崔凌霄 韩国君 宋晓玲 王金斌
玉米分蘖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形成的原因不同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也不一样,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各异。
1.1 生理因素 在玉米的生长期内,玉米每个节的叶腋处都会形成一个腋芽,一般情况下,除植株顶部5~8节叶腋处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发育成果穗,靠近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若玉米的顶端优势受到了抑制,玉米基部的腋芽才能形成分蘖。
1.2 品种差异 玉米产生分蘖是由玉米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密植品种分蘖多,稀植品种分蘖少。
1.3 栽培因素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生长变异,除去其内在因素外,主要还有因栽培管理等农艺措施不当而形成。
1.3.1 播期 播期早,分蘖易形成,反之不易。
1.3.2 密度 品种相同,种植密度小,容易形成分蘖,反之,不容易形成分蘖。在缺苗断垄、地头及边行等处,易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分蘖。
1.3.3 水肥条件 在苗期,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充足时,植株易形成分蘖,分蘖性强的杂交种每株可能形成1个甚至多个分蘖,即使在高密度下也能如此。
1.3.4 药物影响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等,造成玉米生长受到抑制,也是形成玉米分蘖的因素。
1.3.5 病虫害 玉米生长初期,若受到病虫危害:如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等以及玉米螟、粘虫等,也容易使玉米形成分蘖。
1.4 气候因素 苗期的干旱、高温,严重抑制玉米顶端生长点的正常生长,迫使叶腋芽生长形成分蘖。
2.1 对根系的影响 根据我们对潞玉36号玉米品种的调查,无蘖植株、留蘖植株和去蘖植株分别调取30株,调查结果是:无蘖植株总根数1035条,平均每株34.5条;留蘖植株总根数1213条,平均每株40.4条;去蘖植株总根数1067条,平均每株35.6条。留蘖植株每株比去蘖植株每株平均多4.8条,比无蘖植株每株多5.9条。
2.2 对功能叶的影响 玉米的功能叶是指玉米的棒三叶,即:穗上位叶、穗下位叶和穗位叶。考察分蘖对功能叶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形态:如叶片的宽度、长度来分析。以直尺测量各功能叶叶片基部至叶尖的长度为叶长;以与叶片中脉垂直的方式,测量叶片最宽处长度为各功能叶叶宽。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30株被调查株平均值(品种:潞玉36号)
2.3 对千粒重的影响 千粒重是玉米重要的产量指标之一,分蘖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将直接左右玉米的产量。调查情况为各30株样品千粒重平均值:无蘖样品364.7克、留蘖样品358.6克、去蘖样品365.1克。
3.1 对根系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留蘖样品的根数最多,无蘖样品根数最少,去蘖样品根数居二者之间。作物根系的多少与地上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即:叶面积指数大其相应的根数也多。有利于植株从更广泛的区域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以保证地上部分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单从这一点来看,留蘖要比去蘖和无蘖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3.2 对功能叶的影响 玉米功能叶的叶宽、叶长与留蘖、去蘖和无蘖间影响不大,即:留蘖、去蘖和无蘖三种处理,在对功能叶叶长、叶宽的影响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功能叶的生长不受分蘖与否的影响,受品种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
3.3 对千粒重的影响 去蘖样品千粒重最高,比无蘖样品高出0.4克,比留蘖样品高6.5克。去蘖与无蘖二者差异不大,都比留蘖千粒重高,说明留蘖将降低玉米千粒重。
4.1 由内因产生的分蘖 根据我们对分蘖与玉米生产的影响调查综合分析,在苗期产生的分蘖要及时去蘖,减少因分蘖造成的植株养分消耗,为培育壮苗创造条件;在大喇叭口期及以后产生的分蘖,可根据分蘖长势情况,适当延迟去蘖,以增加植株的根数,扩大植株吸收养分、水分面积,同时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抗性。
4.2 由外因产生的分蘖 对于因外部因素造成的分蘖,无论是栽培因素还是气候因素,都是在植株主茎顶端优势受阻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非正常分蘖,应尽可能防止这种分蘖的形成。
4.2.1 选择适宜品种 结合本地的气候和水肥条件,尽量选择分蘖少或不分蘖的品种。
4.2.2 播期和播量的确定 要尽可能减少因播期的提前而形成分蘖的现象发生;对高密度品种一定按高密度要求种植,避免因密度不足形成分蘖。
4.2.3 科学管理 首先,是合理施用水肥。对水肥条件比较好的地块,旺苗要以蹲为主,弱苗要以促为主,同时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拔除苗期分蘖,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其次,是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在苗期要做好对害虫的防治工作,减少因虫致病造成的分蘖。在防草时也要严格按照用药说明,在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上做到准确、科学,防止玉米田因施用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危害玉米的正常生长,导致分蘖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