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菊
[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借助重视核心概念、开展运算活动、巧用错题资源等策略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习过程;高效课堂;经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96-01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最优化,一直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反思的问题。要想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此,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
一、重视基础概念形成过程,积累学生学习经验
数学基础课程概念一般是指每个数学新知识点的起始课内容。教师在新内容的起始课上让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和探索各种数学活动,充分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完成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到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能让学生积累有用的学习经验,进而培养数学素养。
例如,“认识厘米”一课,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核心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知识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学习克与千克等重量单位知识提供学习经验。对此,我先通过“裁缝做衣服”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拓展“利用实物感知1厘米→在纸上徒手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寻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1厘米;最后是认识几厘米,通过估和数3厘米、5厘米……的活动认识直尺,帮助学生掌握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在该教学中,“认识厘米”这个基础课程概念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相比于毫米、千米等单位更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它的量感,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为之后单位的学习积累经验。
二、注重运算技能优化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的运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等。在运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优化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扎实。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再让学生分三个层次列式计算、回答问题:“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第一层次:我借助教材中直观的大雁图,让学生说出2×3=6、10×3=30、6+30=36在大雁图中分别是哪部分的大雁。第二层次:把大雁图抽象成点子图,借助“画一画、圈一圈”让学生说出点子图与计算方法之间的关联。第三层次: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出拆数法,并且将拆数法、点子图与竖式之间一一对应,最后抽象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规律。
在该教学中,我借助实物图、点子图和竖式这三种模型逐渐抽象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将隐性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计算过程,让算理变得有理有据,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关注错题资源生成过程,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学生解题错误在学习中时有发生,教师若合理利用学生的錯误资源,就能发挥正向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在源头上断绝错误,更要花时间剖析学生错误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变错为“宝”。
例如,在教学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4×6÷4×6。即使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还是被数字特殊的“对称性”所迷惑,因而先算左边和右边的两个“4×6”,再进行除法得到1。对此,我将练习题改为(4×6)÷(4×6),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计算法则和简便计算之间的联系。
在该教学中,我关注并了解学生学习错误的发生过程,并让学生经历错误、对比、思考过程,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和比较数字与符号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总之,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内容,优化学习方式,纠正错误认知,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