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菊
【摘 要】针对教师培训中“一味说教、灌输,方法简单、呆板,理论生硬、机械”等现象,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从转变培训理念入手,通过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对骨干教师素质提升研修进行了区域性的实践探索,在指导教师做好个人规划的基础上,总结和创生了“寓诵于训”“寓演于训”“寓练于训”“寓研于训”“寓联于训”等体现主体参与的研训方法和“教学诊断”“同伴磨课”“经验提炼”等基于问题导向的“赋能”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群体、制度与行动的高度融合,让教师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 创新载体;教师研训;教师学习
在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冒出这样的追问:教师参不参加培训,真会有显著差别吗?外部性的培训制度设计,能否真正推动教师追求主动发展,实现自我更新?教师若参加培训,生命是否在场?学习是否真正发生?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借助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专题研发为期两年的“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研修”培训项目。此培训项目是以区级骨干教师和已获得区优质课二等奖的教师为主要对象,充分利用省城优质培训资源,每学期赴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集中培训。培训以“需求”为先导,以“高效”为重心,以“诊课”为载体,通过课堂实践,不断积累、提炼经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综合能力。该培训项目,力图改变培训“一味说教、灌输,方法简单、呆板,理论生硬、机械”的现象,转变培训理念,通过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策略,实现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群体、制度与行为的高度融合,以顺应教师学习的真实需求。
一、规划先行,内需驱动增压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研修需要“让教师享有研修的自主权,享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与机会……唯有扎根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才是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成长的康庄大道”。其意突出了自主研修的核心价值。
然而,教师学习现状问题不少。在深入全区各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检查之际,曾分发并收回“十三五”教师培训需求问卷600份,以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问卷内容涉及“需要提升的知识技能、知识更新的渠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效的培训形式以及师资选聘、培训时段、培训地点”等方面的建议。调查表明,学校因缺少对教师自我规划的引领而未能形成专业发展梯队;校本培训形式的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教师群体自我成长的要求降低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等。可见,在践行教师研修改革或转型的路径选择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内需驱动。
有鉴于此,在研修班开班伊始,就强调让每一位学员在轻松愉悦的班级团体活动中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有个清楚的认识,有意识地将研修班的学员分成八个小组,让学员就“制约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因素”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对策”两个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思考,通过研讨,实现思维碰撞,通过交流,提炼共同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尝试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合作研讨,产生1+1>2效应”“科际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读书使人目光更远”“与时间赛跑是成就理想的法宝”等专题培训活动,辅助学员进一步厘清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增强“我要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丰富形式,“主体参与”增效
教师培训应强调教师学习的“参与性”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总结和创生了“寓诵于训”“寓演于训”“寓练于训”“寓研于训”“寓联于训”等研训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使之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寓诵于训
寓诵于训,是指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师经典诵读团队为目标,通过经典诵读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指导水平的培训形式。培训对象是从全区各小学精选出来的有朗诵爱好、特长的教师和自主选课的骨干教师,以异地培训的方式开展为期两周的培训活动。
异地培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借用省级教师培训的优质师资资源;二是可以利用晚上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练习;三是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检测诵读质量。
此次培训,改变了以往专家讲授的单一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强调学员的主体参与。首先,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周由导师确定诵读材料,组员通过抽签来获取内容和分组,参与“分组同课异构诵读”活动;第二周则由学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团队汇报演出”活动。这样的培训形式调动了全体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方法技巧上强化练习。要诵读好中华经典,不仅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更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基本功练习,掌握诵读技巧,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呼吸练习、绕口令练习以及肌肉协调性练习等。再次,在目标定位上,通过参与区诗歌朗诵会、演讲故事会等比赛,提升教师指导水平,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区各小学形成“班班有诵读,人人爱诵读”的良好读书氛围,达到陶冶情操、精进素养的目标。
寓诵于训,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可以实现教师团队组际间的和谐发展,加快精神品质的传播与辐射,推动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二)寓演于训
寓演于训,是以模拟教学情境的方式训练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功,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技能,以培训学员教学“诊断”和“改進”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方法。该培训方法特别重视师生双方活动两个变量的影响和变化。
在实际培训中,采取如下过程:首先,分小组研讨某一篇课文的优化设计,组内分工落实各教学环节的细化设计。设计完毕,各小组推选一位教师代表,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场景下,模拟真实的课堂情境,自编自导地完成虚拟教学的“展演”活动,以此展示每个小组齐心协力合作的成果。最后,邀请理论导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现场进行指导。这种培训方法强调责任落实,即要求学员对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负责到底,使学员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三)寓练于训
寓练于训,是指以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同课异构”的形式执教实践演练课的培训方法。
其具体培训过程是:每个培训小组推选两位学员和一位导师分别执教同年级、同内容的实践课,其余学员完成《课堂教学观察表》。课后,执教者通过说课进一步闡述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意图。学员分组探讨并推荐代表互动评课,实践导师结合实践课精要点评,并开设相应的小专题引领。
学员与导师的“同课异构”,是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为学员提供了参照和比较的训练场。寓练于训,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寓研于训
寓研于训,是以具体的案例剖析来渗透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民主对话进行理性反思的一种培训方式。
一般的培训流程是:首先,布置学员围绕中心话题准备相关教育教学案例一则,即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动探究式综合学习活动,探讨发生这一事件的关键点、可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价值。最后,聘请学科专家面对面点评。
寓研于训,是事与理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教师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进行反思的学习方式。此类培训,能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和实际需求,以平等、民主的对话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从案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在案例剖析中经历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自然而然地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
(五)寓联于训
寓联于训,是指充分挖掘省、市、区内优质培训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的培训形式。
通过“走出去”,与兄弟县市骨干教师以及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课堂教学联谊活动,让学员关注区域间骨干教师的课堂状况,寻求简约而有效的教学之道,建立独特的教师友谊和教学文化。通过“请进来”,邀请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家来当地讲学,对学员的课堂教学成果汇报活动进行指导。“学员代表上课—说课—互动研讨—专家引领”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及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对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导向,行动研究赋能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教师培训只有切实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疑难问题,才能让教师学习真正发生。基于“问题”展开的行动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改变赋能。
(一)教学诊断
教学诊断,是指教师为了强化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水平,主动请求较高水平的教师深入自己的教学生活,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改进提高的一种自主发展方法。教学诊断不仅有助于教学实践者改进教学工作,对观察诊断者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其中,学员当场填写、张贴的《课堂绩效观察表》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观察表就“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主要问题诊断”“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对其中一节课给出评价。学员之间相互分享,并摘录彼此的《课堂绩效观察表》中的观点,提升认识。理论导师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堂实践的情况,与学员探讨关于“小学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这一话题,深入开展课例教学研究。
(二)同伴磨课
磨课,是指利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的智慧,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这是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实践培训中,可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学员在“师徒帮带”下,经历“备课—上课—修改教案—再试教—同伴互助—再调整教案……”循环磨课过程。在实践导师的指导和同伴互助下,学员不断发现亮点,诊断不足,感悟提高。磨课是汇聚众人教学智慧、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每一次看似反复,实际收获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伴磨课,不仅“磨”出了教师准确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磨”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是“磨”出了同伴合作交流的默契,促进团队的发展。
(三)经验提炼
叶澜教授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因此,培养学员养成每天撰写教学故事和教学反思的习惯,对其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培训初期,要求学员勤于笔耕,丰厚积淀,即使是零散的,不成形的。 在第一个时段的培训结束后,学员都要完成一份“经验反思”材料,在“任务驱动”下加强反思、提炼经验。培训中期,邀请相关专家为学员作《当前教学论文写作的问题及改进》等专题讲座,学员须完成论文初稿,供专家在专题引领时进行面对面的点评。在“论文写作”指导课上,专家以学员论文为范例,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科规范为基础,以写作技巧为导向,帮助学员找到论文写作的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实现从方法论向价值取向的转变,引发学员养成多留意、善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四)问题追踪
教育科研能提速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训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教科研知识专题讲座,对学员的“课题申请报告”作面对面点评,开设开题报告论证会、课题过程管理经验交流会、科研报告和案例撰写指导课,引导学员掌握捕捉课堂“问题现象”,并作长期追踪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培训要努力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使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为学校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每一位教师懂得学习是工作,是生活,是责任。同样,也为教师培训工作找到出路:设法创设一个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科研氛围,激起一腔探究热情,让教师学习真正发生。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 3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