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静 于文会 王领弟 臧亚茹*
中药汤剂采用煎煮或浸泡的方法将中药饮片制成液体剂型,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病用药,具有针对性强、因人而治、处方灵活、随证加减等特点[1]。中药汤剂药效的发挥与煎煮质量密不可分,我国历代名医对中药煎煮方法都十分重视,煎药质量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因此构建规范化中药煎煮管理模式,确保中药汤剂质量,对于充分发挥中药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2]。
2009年,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3]旨在通过加强中药煎煮管理模式建设,以保证中药汤剂质量。自2015年起,医院通过改变传统煎药服务模式,以煎药环境、煎煮器具、操作规范、人员素质、质量监控及卫生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不断总结完善中药煎煮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中药汤剂的疗效。
医院与符合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协作,以企业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为依托,建立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标准的煎药中心,实现中药汤剂的规模化、智能化和集约化服务。煎药中心改变了传统煎药室空间局促及卫生条件差等缺点,配套建立了通风、调温、冷藏、防积水、除尘及消防设施,并按煎药流程将煎药中心分为生活区、审方登记区、储药及药品调配区、清洗区、煎煮区和消毒区。煎药中心配备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具有10种功能煎药机40台,可实现:①规模化煎药;②泡药和煎药的任意设置,自动计时,强制泡药;③二次煎煮功能更接近传统煎药方式;④药液自动浓缩;⑤煎药机与药液包装机形成密封系统,可保持药液清洁,有利于冷藏存储,延长了汤剂保存时间;⑥配有自动进出水设备;⑦煎药中心内安装有抽风机可及时排出煎煮药时产生的热气,散除药味。定期对煎药中心环境设施进行保养维护,对煎药器具进行消毒灭菌,同时留存各项记录,以备查验。
煎药硬件设施质量的保证是汤剂质量的中药保证,在硬件设施得以保证的同时,对煎药中心进行质量监管,包括制度制定、流程规范、饮片购进及汤剂质量等。
(1)中药汤剂质量受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火候等因素影响,中药煎煮对基本流程各项目均有严格规定,各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中药煎煮基本流程包括药师审核处方→处方传递→煎药室工作人员提取处方→调剂药品→核对登记→填写煎药记录卡→浸泡药材→煎煮中药→包装机封装→复核→贴药袋标签→倾倒药渣→留存样品→清理煎药室卫生→送药至医疗机构,药师核对后发药[5]。
(2)按“规程”要求结合实际,对煎煮流程各环节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并对清洁消毒等操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严格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并做到各流程有记录,有据可查。
(1)处方审核通过后煎药中心调剂人员打印纸质处方,核对处方名、收方时间、剂数、用法、科室床号以及是否急煎等内容,调剂并签字。中药煎煮好后由煎药中心工作人员填写送药记录并发放至相应科室护士中心,接收护士需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6]。
(2)制作煎药记录卡,登记患者基本信息、科室床号、剂数、使用方法、煎药人、加水量、浸泡时间、煎药时间即煎药备注等内容[7]。中药煎煮各环节操作人员需认真、完整、真实填写煎药记录卡,不得随意涂改。煎药记录卡便于责任追查,促进各环节人员认真工作,对患者负责。
“规范”要求医疗结构能够提供急煎服务[8]。急煎药物需煎药中心工作人员在2 h内完成,并填写好急煎记录,其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科室、床号、剂数、使用方法、煎药人、加水量、浸泡时间、煎药时间、特殊煎法、送药人和送药时间。
复核可减少煎药中心工作中的差错,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保证。需重点核对以下内容:①调配人员需核对处方调配是否正确,煎药记录卡填写是否完整;②煎药人员核对接收的煎煮饮片与药房处方是否一致,药液药袋标签填写是否正确,药袋封口是否完好;③各种记录是否填写完整[9]。
通过对煎药质量进行评分,以加强对中药煎煮过程的质量监控[12]。由科室和煎药中心负责人对煎药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包括煎药器具、浸泡时间、煎药时间、煎煮次数以及药剂是否合格等内容。同时引入外部监控机制,制定用药满意度调查表,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做到了解中药质量动态,并及时加以改进。
制定煎药中心清洁消毒操作规程:①煎药中心煎药器具如量杯、浸药桶、煎药机、包装机等使用前后及时清洗,药渣及时倾倒;②对煎药设备设施、器具使用75%乙醇消毒;③定期地面消毒,室内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清洁、消毒设备放置在专用场所;④药液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⑤对每日清洁、每月消毒情况做好记录[13]。
相关影响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表明,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煎药次数及浸泡时间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汤剂质量[10]。因此,在中药煎煮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加强了对煎煮工艺的研究。
(1)浸泡。将药材混合均匀装入药袋中后放入专用浸泡桶中加适量纯净水浸泡,中途翻转药袋。药材质地不同浸泡时间不同,花叶茎类药物浸泡20~30 min为宜,根、种子及果实等药物浸泡60 min。
(2)煎煮。根据药材特性设定高温时间,从药液煮沸至100 ℃开始计时,通常为20~25 min,解表类药物为15~20 min,质地坚硬类药物为30~40 min。实践证明如此设计可提高药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3)封装。采用包装机封装药袋,在此之前需清洗填充管道,主要是为了排进管道中残留药液或水,同时也可观察药液注入是否稳定、包装有无漏液等问题。
提高煎药中心工作人员素质,是中药煎煮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11]。对煎药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定期开展相关煎药知识,其内容包括煎煮时间、加水量和特殊煎法操作,讲授与技能培训,使每位能够熟练掌握中药煎煮基础知识,按正确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回顾性分析医院采用中药煎煮管理新模式对煎药工作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建立中药煎煮管理新模式前、后煎药质量控制调查表和用药满意度调查表各70份进行对比。
实施中药煎煮管理新模式后,药剂合格率为92.86%,显著高于传统模式的81.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0,P<0.05);中药煎煮管理新模式浸泡时间及煎药时间比传统模式更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9,t=2.326;P<0.05),见表1。
表1 不同煎药管理模式质量比较±s)
表1 不同煎药管理模式质量比较±s)
管理模式 处方数 煎药器具 浸泡时间(min)煎药时间(min)煎煮次数新模式 70 砂锅/金属器具 51.87±9.6230.54±11.57 1次传统模式 70 煎药机/金属器具 42.53±9.1426.38±9.51 1次t值 - 5.889 2.326 -P值 - 0.008 0.013 -
采用新模式后,患者用药满意度显著提升,由传统模式的67.17%提高为85.71%,构建中药煎煮管理模式前后用药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00,P<0.05),见表2。
表2 用药满意度比较(例)
中药汤剂大多为根据患者自身病症特点开出的复方药,是一种极具个体差异的剂型,无法像化学药那样批量生产,且无法保证每一制剂的药效。因此,加强对医疗机构中药煎煮各环节的管理对保障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12-13]。本研究从煎药环境器具、操作规范、人员素质、质量监控及卫生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监管措施。煎药中心应主要配备通风、调温、冷藏、防积水、除尘、消防等设施以及冷藏设备。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从制定煎药中心工作基本流程、制定清洁、消毒、煎煮各项流程规范、建立煎药收发登记制度、建立煎药记录、建立急煎制度及严格执行复核制度等方面完善中药煎煮操作规程[14]。同时,对煎煮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质量监管与卫生管理模式使中药煎煮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完善的中药煎煮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中药汤剂的合格率,还可有效提高用药满意度,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