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与教学的新举措
——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2016全国第二届“音中奖”作曲比赛述评

2018-09-28 10:17应皓同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上海200031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作曲

应皓同(上海音乐学院 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上海 200031)

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办,上音附中作曲科、民乐科联合承办的2016全国第二届“音中奖”作曲比赛(民乐作品)于2016年11月2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笔者作为组织比赛的参与者,在陪伴选手们经历这样一场盛大壮观并略显“疯狂”的比赛之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一、推动民族室内乐发展,应不断鼓励丰富其创作

正如有学者在“2015年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述评”中所言,民族器乐从古至今就有各种形式,对民族室内乐的创演探索也逐渐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传统乃至学科发展优势。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将中外传统室内乐进行了民族器乐特色的现代开发,又在80年代后更为大胆地由线性思维向纵向深度上的衍展[1]。近几年来,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虽然越发蓬勃,然而却仍囿于传统的定性思维和对民族文化的刻板认识而举步维艰。在不断地向西方音乐借鉴、学习的过程之中,问题和摩擦也屡屡出现。民族管弦乐队在效仿西洋管弦乐队编制模式的过程中,其音色平衡、音响力度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民族器乐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而室内乐形式的出现,凭借着较好地保留每件不同声种乐器特性的优势,使得民族音乐创作形式更为多元。推动民族室内乐发展,繁荣其创作才是根本,而推动其创作就需要提供优质的环境。

本届比赛共收到全国五十余首参赛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国内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附中13—18周岁作曲专业的青少年学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10首涵盖了各种不同风格、编制及音乐语汇的作品进入决赛。本届比赛为创作本身的需要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不仅在参赛作品上展现了“高水准”,更是在评审阵容上体现了“高规格”,决赛评委依托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科与上海音乐学院师资,并邀国内对于青少年音乐创作教育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邀请高为杰、郭荫黎、郭鸣、贾国平、钱仁平、唐建平、王建民、温德清、许舒亚、叶国辉、尹明五、赵曦、周湘林、朱晓谷等14位作曲家、理论家担任决赛评委。比赛旨在彰显民族文化意识创新,挖掘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层次潜力,更是侧重于民族音乐在当今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科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和探索。

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需要不断地鼓励、丰富其创作,不管是形式或是内容,任何程度上的尝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参赛选手作品中所展现的多种室内乐组合形式,对我国当下“民族室内乐”乃至“民族器乐”的发展来说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民族室内乐创作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宽了民乐发展的视野。

二、宽容对待民族室内乐,深入探索多元创作形式

如前所述,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其内在创作形式也更需要多元发展。本届比赛分为作曲与演奏两个模块,各自分别设置初、复赛及决赛的比赛形式。针对表演模块,初复赛要求其自行准备一首传统曲目,而作曲模块的选手则需提交一份以2至6人的重奏编制的重奏作品,梆笛、曲笛、新笛、箫、笙、唢呐、高胡、二胡、琵琶、中阮、大阮、扬琴、古筝、打击乐(限1人)等乐器可任意组合,作品时长为5至10分钟。

决赛的赛制要求两个模块发挥协同与合作,对参赛选手的音乐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赛方设置现场写作环节,写作时间为8小时,在这期间选手们须完成一部由一件民族乐器和钢琴组成的二重奏作品(乐器选择由选手抽签决定),在交由赛方安排制谱后,交由表演模块的选手,并给予其准备时间,最后于决赛音乐会上上演。

本届比赛的赛制流程也是对民族室内乐多元形式发展的恰到好处的体现,无论是乐器的选择还是赛制的协同合作要求,都是对参赛者多元创作、协同创作意识的考量,而面对多元创作形式造就新题材的趋势,对于民族室内乐创作形式的深入探索,我们应该抱有比较宽容和包容的心态。

众所周知,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正是对多元创作形式的生动呈现,它将中西音乐技法融会贯通,改变了人们对我国传统小型合奏乐创作形态、表现形态中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为我国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令人可喜的范例。李西安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文艺的复兴,无不以追溯古代开始,却恰恰又都以创造明天为归宿”。[2]我们需要不断鼓励创新和多元,今天的创新,也可能就是明天的典范。无论是创作的手法、还是迥异的个性,无论是以现代和谐观取代古典和谐观,还是以个性化的乐器、个性化的手段构筑个性化的乐队音响,我们都需要将传统的基因进行现代化重组、叠加,融合。[3]也不论是吹、拉、弹、打的演奏方式,还是二、三、五、七的不同编制形式,我们都应该让新的作品、新的思维在艺术家身上得到鲜活的体现和演绎。而比赛这种激励模式的设置和推动正是通过层层选拔,让这些富有多元创作意识的音乐爱好者浮出水面,这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推动和创新大有裨益。

三、推动民族室内乐教学应聚焦青少年

将繁荣民族音乐创作的希望寄托于对青少年,这是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违背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当代青少年,他们所处的生活外部环境因经济实力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潜在可能,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愈发明显。青少年作曲比赛是推动作曲发展的“新媒介”,学生在比赛中不仅仅可以学习传统与经典艺术还可以学到新观念和新方法,利用新媒介,打开新思路。纵观所有进入决赛的作品,体裁内容个性鲜明、范围广泛,运用了传统、现代等多种音乐创作技法,并且尤其关注中国传统的音乐素材,名副其实地展现了传承和发展。而其中,现场作曲这种新颖的比赛模式非常考验学生对音乐主题的判断,锻炼他们在舞台上的实际演出经验,鼓励学生对新作品的演绎有自己的意识和认识,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鼓励选手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合作的共赢意识,体现了青少年对民族音乐创作技法的日趋娴熟以及对现代音乐创作理念的认知,这种具有高度完整性的作品正是当代专业音乐教育所推崇的,也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音乐创作人才的体现。

一方面,对青少年阶段的培养,要将良好的音乐系统功底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识和喜好上,不断夯实演奏者的演奏基本功,将合作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实现对音乐的多种可能性的摸索和寻求。另一方面,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要重视学生表演心理的锻炼,其中包括演奏心理的训练、技术的控制等层面上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演奏。

诚然,这两个方面更离不开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应该培养“音乐家”而不是“音乐匠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除了有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精湛的技术之外,还应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思想,将思想和灵魂融入音乐之中才最能触动人心弦。这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培养和实践。本届“音中奖”就是很好的契机,它在兼顾器乐演绎方面的同时,也将其创作理念、教学要求很好地融入在青少年的创作之中,使得此次比赛蔚为壮观。在首届“音中奖”(弦乐作品)作曲比赛成功举办后,第二届“音中奖”作曲比赛(民乐作品)也更加聚焦在挖掘优秀的作品、青少年音乐人才,探索现代音乐教学的新模式,推动青少年音乐创作专业建设,促进青少年作曲人才的培养。

本届“音中奖”作曲比赛让青少年参赛者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反映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方向和主流,他们正立足于传统,勇敢地创造着未来,这是一次民族音乐新创作的尝试和挖掘,也是一次旗鼓相当的学术探讨和切磋。

笔者认为,对我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我们应该围绕着上述三个观点,即敢于创作的精神鼓励,多元形式的创新结合,青少年音乐教育的深入展开。此次比赛在主办方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精心策划和有序组织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相信, 随着此系列作曲比赛,必将成为我国推动当代青少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只要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积极倡导和挖掘青少年作曲人才,对党和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而言,就能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人才,为民族音乐事业构建梯形人才队伍,就能更好地践行国家重视创造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上音人,我们有自信也有能力,努力地去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上音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开拓、创新的历史责任。

表一.全国第二届“音中奖”作曲比赛决赛获奖名单

表二.全国第二届“音中奖”演奏比赛决赛获奖名单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作曲
逐梦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邀你来我家
第25届ICTM专题研讨会“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
George Gershwin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伍光辉作曲三首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