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党子乔 樊海虹 报道)8月1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国际三文鱼产业发展论坛在青海省海南州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德清致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宣读分会成立文件。
随着消费升级和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三文鱼已成为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成为国内消费时尚的潮流。国内三文鱼产业规模小、分布分散,优化三文鱼产品、提升品牌、促进三文鱼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亟需解决。
会议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文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在经济发展匮乏地区形成产业规模,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国内三文鱼养殖科学技术投入不足、覆盖率低、病害严重、加工滞后、竞争力差等问题日益突显。对此,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重点解决三文鱼质量安全问题,提高三文鱼品质质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第二,重点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开展良种繁育,积极引入健康养殖新模式,加强病害防治及安全技术研究;第三,重点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树立三文鱼的正确形象。
会议强调,三文鱼产业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必须先规范化、标准化。中国水产品市场追求多样化,企业追求产业化,三文鱼产品进入市场受阻。市场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成为水产品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文鱼产业的发展需提高自身产业技术能力,结合生态养殖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三文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的成立,为整合三文鱼行业资源、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行业自律、实现三文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将积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三文鱼优良品质,树立三文鱼品牌形象;第二,搭建沟通平台,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第三,促进交流合作,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第四,坚持创新驱动,做强国产品牌。
会议发布了《三文鱼生食团体标准》,审议并通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分会细则》《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产业自律公约》以及分会会徽。
据悉,《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制定源于市场需求,三文鱼是全球重要的高经济价值鱼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深受国内外消费者亲睐,是水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品种。近年来,中国市场三文鱼消费量持续增加,但因目前标准缺失,引起不必要的分歧及安全隐患的担忧,对产业和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对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同三文鱼分会成员单位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单位迅速成立标准起草组,经过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严格把握关键控制点,结合专家科学支撑与企业实践状况,顺利通过标准审定。
《生食三文鱼》制定的关键点:一是基于科学分类和命名方式,明确规定三文鱼的定义,标准规定“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二是对寄生虫进行严格规定,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线虫、吸虫和绦虫,结合寄生虫的生活史,参照GB10136中即食水产品中寄生虫的要求,对三种寄生虫的感染人体阶段(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及绦虫裂头蚴)进行限定,要求不得检出,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三是对产品标签作出明确要求,预包装产品的标签应符合GB 7718 的要求,营养标签应符合GB 28050的要求,并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并知晓产品的商品名及种名。同时标准还对产品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安全卫生指标等做严格要求。
据了解,《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为首次提出制定,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此标准高度关注。标准的出台填补行业标准空白,对于规范行业操作,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促进三文鱼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三文鱼产业的健康发展问题,各行业专家积极发表看法。有报告提出要改变以量取胜和低价竞争的传统思维方式,以质取胜才能使中国三文鱼产业的市场竞争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质造”才是中国三文鱼产业的立足之本。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水产学会鲑鱼类专业委员主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产养殖公司承办,爱乐水产(青岛)有限公司协力举办。全国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水产企业、餐饮企业近300名代表及10余家媒体到会参与,共同探讨三文鱼产业健康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