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吕华当
在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迸发着无穷的创新活力。在这里,聚集着众多带着创新基因的科技企业,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最近,《海洋与渔业》记者来到前海,专访了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听他分享中集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他表示,“我们也期待海工装备能成为继航天、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今年 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并对中集海工提出殷切期望:“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我看你们有这个信心,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
建设海洋强国、向海图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任重道远。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做强做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此乃“大国之重器”。当然,落脚点就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和坚持自主创新,习总书记对中集的此番视察,为我国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去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获得成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担此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 1号”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是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和调试,配备液压双钻塔和DP3动力定位系统的目前最先进的第七代海上平台,不仅可在 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进行钻采天然气水合物,还能够在全球 95%的海域进行石油天然气的钻探作业。
半潜式海洋牧场平台
中集海工烟台基地
据了解,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烟台造船厂,建成于 1977年。1994年,新加坡企业入股烟台造船厂,更名为“烟台莱佛士”,2008年,中集进入海工装备领域,收购当时由新加坡企业控股的烟台莱佛士,开始涉足海洋装备制造行业。从缺技术、缺人才、没经验的传统造船厂,成长为今天拥有诸多“世界第一”的中集来福士,它用 10年时间生动演绎了大国重器“从0到1”的励志之路。
在 2005年之前,深水平台的设计建造都是被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垄断,我国在深水平台设计建造上是一片空白。于亚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中集十年来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市场份额从零升到 25%,在设计建造和部分核心装备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造周期从最初的 50个月缩短到 30个月,在超深水平台和极地平台两个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在技术创新方面,中集成立了海洋工程研究院,收购了两家欧洲知名海工设计公司,目前已获得236件海工专利,已取得深水钻井平台、深水工程平台、生产平台、拆解平台自主设计突破,拥有 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在巴西、墨西哥湾等国际市场作业。
“当前,我们正牵头组织全国22家产学研用单位,这是我国深水领域的主要科研创新力量,共同承担工信部‘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重大专项,要实现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钻井平台 100%自主设计,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提升到40%。”于亚透露。
据悉,中集十年走向深海,开拓出一个个“新业务平台”。“一是海洋渔业。”于亚透露,截至目前,中集来福士累计交付 13座海洋牧场平台,均拥有 100%自主知识产权,海洋牧场平台可在离岸 60海里海域使用,并能抗击 12级台风。眼下,由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诸多海洋牧场平台和深水网箱已经矗立在山东省海岸,覆盖并满足黄海、渤海、黄河口等各类沿岸海域使用要求。今年 1月,中集来福士获得挪威第一条深海养殖工船设计建造。下一步,中集来福士将联合欧洲力量共同研发制造适合中国海域的智能大型网箱和养殖工作船等海洋渔业装备,建设海上牧场示范区。
中集海工总裁于亚 (吕华当/摄)
二是游艇渡轮。中集来福士产业链中也拥有“超级游艇”的 EPC总包能力。早在 1999和2002年就建造交付了第一艘 91米仿古游艇和 88米 PROA双体豪华游艇,能够为客户提供游船和游艇领域的研发、设计、建造、营销、管理和服务。于亚告诉记者,游艇是来福士产业链的一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旅游产品也不断升级换代,旅游装备制造拥有广阔市场,“目前我们正在为山东潍坊设计海上旅游综合体,共 5层,建造面积2万平方米,未来周围还可以配套浮式LNG发电平台、海水淡化平台等配套设施,最终形成‘海上城市’。”
三是海上风电。当前海上风电是唯一已成产业化的海洋清洁能源,未来五年中国是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市场,广东、江苏、福建等均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中集来福士将充分发挥设计建造深水平台核心优势,重点突破离岸更远、水深更深、风电资源更丰富的浮式风电装备,并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形成海上风电综合解决方案能力。
四是军民融合。于亚表示,当前中集正涉足海上卫星发射与回收业务,海上发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目前我国陆地卫星发射能力已无法满足商用卫星发射的需求,二是海上低轨卫星靠近赤道发射,可大大扩展了发射窗口期,提升发射能力。
“未来的十年,将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发展最快的十年,而且非常有机会出现和形成集约化南海开发新模式。”于亚表示,从战略上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的行动纲领;从产业上看,以深远海重大装备为代表的“国之重器”从零起步,十年时间开始迈入全球第一阵营,全球产业链正在向中国聚集;从科学技术上看,蛟龙号深海探测、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海洋多学科科学技术正在与产业集合,前沿科学技术更多与海洋开发重大项目相结合;从区域布局上看,几大海洋区域的产业中心正在形成。“集约化综合开发是海洋开发利用的一个特点,从总装集成到核心系统、核心装备、核心模块技术突破将是未来十年的又一个特点。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包括区块链技术,为集约化和海洋经济新生态的建立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杠杆,可以期待海洋开发的结构甚至生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亚说。
于亚指出,深远海重大装备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基础,代表着国家的工业水平。要将命运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以建设成为全球一流企业为目标,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在研发设计、核心装备和关键工艺上坚持自主创新,要掌握参与全球竞争最主要最关键核心技术,以我为主,国际合作,不断创新突破,提高全球竞争力。”
于亚表示,广东在南海区位、经济和产业基础、海洋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和创新活力上具有优势,在模式创新上也做了积极的尝试,潜力和后发优势明显。他建议,加快海工产业重组,组建大型海工集团,在现有产能和布局改造提升的同时,重点在核心系统、核心装备、核心技术上进行整合投入,建设可支持南海综合开发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区;要发挥广东承担海洋开发重大项目多的优势,以重大项目做拉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重大项目的“技术瓶颈”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同时培育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和高端产能聚集的新高地;制造业的陆海统筹是广东的一大“金矿”,要以海洋重点项目和海洋装备的设计建造优势,带动广东更多的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企业“下海”,提升国产化配套水平,在海洋高端产业链配套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