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委书记 郑小东
只有各级帮扶干部真心沉下去,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常见面、多交心,一户一户对症下药,一条一条兑现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平利是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十三五”期间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44811人。近年,我目睹了全县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脑海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张张期盼的面孔,他们仿佛每时每刻都在眼巴巴地望着我,让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让我寝食难安。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全面脱贫,扶贫工作到了攻坚拔寨的冲锋时期,如何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坚决啃下硬骨头?
脱贫攻坚战役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实现真帮实扶,我就要求“四支力量”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以真情真心赢得群众满意和认可。今年帮扶干部更多了,年初的时候,我要求县委办的同志做好表率,主任带头,轮流住到贫困村开展工作。不知道其他村做得怎么样?我准备暗访几个村,了解真实情况。
我首先来到大贵镇湘子寨村。这个村距集镇14公里,全村2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0户。村内自然条件较差,黄洋河把村子一分为二,群众散居在半山腰上,出行仅靠一座破旧的铁索桥,很多人还住着土坯房、过着苦日子。村上没有集体经济,虽有采割生漆的传统产业,但都是零散的,不成规模,群众收入仅靠外出务工,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贫困村。
我径直来到村委会活动室,有几位干部陆续从办公室走出来,我抽查了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工作日志,询问了村上的脱贫规划。“我们首先要解决90户215人的安全住房问题,然后新修连心桥,发展壮大生漆产业,成立生漆专业合作社,再发展养猪和艾蒿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听着村主任的介绍,我点点头,心想如果蓝图实现了,这个村的脱贫致富就不成问题。
我重点查看了干部吃住情况。顺着村主任的指引,我来到村委会旁边的一座农家小院。“这是我家,干部平时都住在这里。”村主任说完推开了一个房间的门。我走进去,看到床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单也很干净,地上搁着一个塑料盆,里面堆放着拆封不久的洗漱用品。我又检查了另外几个房间,看到的情景印证了我内心的担忧,原来少数干部仍然存在“走读式”帮扶!我严厉地批评了镇村干部,叮嘱县扶贫办的同志,一定要加强对帮扶干部的考核管理。
我又连续暗访了几个镇村,总体感觉帮扶干部吃住在村还是没有做到“全覆盖”,有的驻村干部沉不下身、安不下心,导致对村上的发展说不清,对每户的基本情况、帮扶计划讲不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形象,还会让真正驻村埋头苦干的干部失去信心,必须以铁的纪律落实“四支力量”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全覆盖!我当即要求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的同志,进一步细化“四支力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工作敷衍了事的干部及时召回并严肃问责,在全县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打胜仗的“扶贫铁军”。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处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决定着扶贫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能否精准落实。面对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只有各级帮扶干部真心沉下去,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常见面、多交心,一户一户对症下药,一条一条兑现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双杨村是我包联的贫困村。两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调研时,给我的印象是村民思想守旧,发展基础薄弱,贫困程度很深,属典型的“三无”村。在对村情全面研判后,镇上重新组建了村班子,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派一名老家在当地的县财政局退居二线干部担任村委会主任。
平利县城关镇二道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区,安置搬迁户582户,其中贫困户143户1433
两年后,双杨村改头换面了,柏油大道已经贯通,绞股蓝、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群众都住进了整洁、漂亮的房子,有的发展产业致富,有的就近务工增收,2017年整村成功脱贫摘帽,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村,也成为全省兄弟县区考察学习的样板村。
但是,在今年的巩固提升中,却依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任何一个小漏洞都会影响脱贫成果。我准备从自身做起,从双杨村开始寻找创新办法。
我每周都会上双杨村,要么是不打招呼暗访督查,要么是直接入户深挖问题。在贫困户许力章家,当我询问她享受了哪些脱贫政策时,她支支吾吾地说不清。
脱贫政策知晓率不高,群众满意度就低,这就是问题。其实我也知道,惠民政策干部已经上门宣讲了很多次,健康扶贫、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各类政策资料在贫困户的墙上张贴了一大排,但有的群众就是记不住,甚至连自己享受过的也说不清。是不是该从百姓关注的角度来突破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提出了“红黄绿”精准攻坚办法。让镇村干部严格对照脱贫退出标准,逐户摸底自查,凡是不满意的指标用“红色”标注,基本满意的指标用“黄色”标注,完全满意的指标用“绿色”标注,针对问题落实整改责任人,镇党委书记、联村领导、帮扶干部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都在墙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这个办法果真奏效!“三色”督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把干部的帮扶成效置于阳光之下。两个月后,硬骨头一个个拿下,棘手事一件件化解。由红转绿的指标不断增多,“红黄绿”攻坚办法,既杜绝了帮扶干部“庸、懒、慢、浮”等问题,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它就像一张连心网,把党心民心紧紧地联在一起。我要求脱贫办,把这项务实管用的措施在全县推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靠常规思路和办法已经难以完成。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工作,解决问题,针对各阶段的形势、任务与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才能绣出人民满意的“脱贫之花”。
中原村是我包联的贫困村之一,早在2016年,为了将产业大户和贫困户联结起来,我经常和镇村干部一起探索“先富带后富”的稳定脱贫路径,并带队到贵州、四川考察,根据中原村实际,活用了“资金变股金”的模式,决定先行先试建立资金配股分红助推产业精准脱贫新路径,贫困户当年最高分红达4800元。
中原村得到实惠后,有的镇坐不住了,一时间,股东、分红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我决定借这股热潮,顺势在全县各个贫困村推广“三变”改革。
这是一项新生事物,是农村发展的长远之举,是精准脱贫的“造血”机制,一开始就要成功,失败了必然会挫伤老百姓的积极性。我决定入村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掌握真实情况。
我来到西河镇水田河村猕猴桃园区,时值春季,连片的苗子枝繁叶茂,中间套种的樱桃树也有一人多高了,这让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园区负责人介绍说,企业走的是“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模式,一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61户贫困户中,有的得到土地流转费,有的在园区务工挣钱。我对镇村负责人说,要把这里作为“三变”改革试点,给园区注入一定财政配股资金,让贫困户获得第三笔收益;并鼓励园区负责人用心发展产业,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找镇上解决,也可以找我,但前提是对贫困户一定要真帮实带。他激动地连声说好。
两个月后,我再次来到西河镇。由于连日大雨,沿途不时有石块滚落。但是一想到贫困群众,冒这点险又算什么呢?这一次我来到东坝村蚕桑专业合作社,看到成片的田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桑叶竞相舒展。走进桑林间的小蚕共育中心,一架架排列整齐的方格簇里,胖乎乎的蚕宝宝正在啃噬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企业负责人指着一位正在打理桑叶的中年妇女说,她叫党正莲,在这里打工。我走上前和党正莲攀谈起来。家有几口人?在这里务工收入怎么样?她说,家里还有老伴,平时也在桑园里除草挣钱,自己今年帮着养了一季春蚕挣了4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450元,光上半年就挣了4500元,下半年还要挣几千块,只要人勤快,脱贫没问题。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格外舒畅。
近年来,平利通过盘活农村土地、支农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不断完善“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以产业扶贫为载体,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实现贫困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土地资源激活了,贫困群众的信心点燃了,我相信,“三变”改革的春风很快就会吹遍平利大地,释放更多红利,改变更多穷貌。
长安镇柳坝村有350多户人家,光贫困户就有180多户,贫困发生率超过50%。这里山大人稀,住户分散,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在全县79个贫困村中具有代表性。我把这里确定为蹲点调研村之一,就是想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做些深入探究。
郑团吉/摄//
脱贫攻坚说到底还是要靠群众自己,内因才是动力,外因只能解困一时而管不了长久。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干部反映最多的扶贫困惑,很多老百姓靠着墙根晒太阳要政策。基层的事只能在基层才能找到答案,带着思考我开始“解剖”贫困户。我来到贫困户宋大成家,宋大成今年45岁,家有5口人,夫妻俩正值壮年,精神头儿挺好的。我问他:你们正是拼搏的年龄咋还要当贫困户呢?他腼腆地说,主要是房子到处都有裂缝,家庭没有经济来源,想发展产业既没钱也没有技术。这位汉子的言谈举止,传递出渴望致富、渴望自强的强烈愿望。我鼓励他们要在帮扶干部的扶持下,积极主动地务工或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贫困。并叮嘱“第一书记”,像这样有想法的贫困户,要利用“5321”贴息贷款、技能培训等措施,帮扶他们早日启动产业规划。
在贫困户张积顺家,我看到了欣慰的一面。老张的妻子正坐在门前,面色苍白,眼皮浮肿,一看就是病恹恹。我询问她身体情况和干部帮扶情况,她激动地说这两年多亏国家政策和干部了,以前穷得前怕狼后怕虎,啥都不敢做,去年得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新盖了猪圈,养了六头猪,老头子大中午还在山上割漆。看着圈里即将出栏的六头大肥猪,想到老张年过六旬了还顶着烈日劳作,我打心眼里敬佩这些朴实勤劳的山里人。我对她说,你们家现在房子没有问题,主要是经济困难,现在养猪已经走上正轨了,只要自己勤劳,一年少说收入2万元没问题。她笑着点点头。其实很多人骨子里并不是只想着救济,谁不想过好呢?这样的人或许我们扶一把,他就会站起来。我给“第一书记”交代,像这样的贫困户,一定要多帮扶、多关心,利用新民风建设,评选一批“脱贫标兵”,以身边的典型激励群众,传递“扶勤不扶懒汉”的正能量。
我又走访了几户,情况基本差不多,大都缺乏发展动力。通过对户情和村情的全面调研,柳坝村发展不足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一是居住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教育、医疗、住房存在困难,导致思想落后,脱贫意愿不强,没有脱贫路子、资金和技能。二是扶贫产业不足,没有能人大户,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创业就业意识不强。三是年老体弱,或患有大病,或肢体残疾,加之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自然就会靠着政府救助。我和镇村干部在一起商讨脱贫规划,要求村上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上,通过易地搬迁改变贫困户居住条件,引进大户流转土地种植蔬菜,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猪联盟、家庭农场,带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牛羊等畜牧业,再通过技能培训,让更多的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主创业。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和志气。我一再叮嘱镇村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更重要,要把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通过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评选“脱贫光荣户”“脱贫励志模范”“自强标兵”典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依赖思想,重燃信心和斗志,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获取战胜贫穷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