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芬
[摘 要]关于语言表达训练时机的筛选,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找到训练的最佳起点。学生认知的内化有其自身规律,他们展开质疑、进行思维转换、情感交融的过程,都是语言表达成长的关键节点。此时启动语言训练机制,势必能够带来丰富的激发动力,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训练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55-01
小学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属于重要内容,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言学力基础,根据其学习思维,对语言表达训练时机进行科学筛选,以提升训练品质,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疑惑自然产生,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训练的最佳契机。因为学生有了问题,自然就会有发问的诉求。如果这个时候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展开交流活动,语言表达训练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永生的眼睛》一课,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提出质疑。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学习,问题不断涌现: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为题目?什么是器官捐献?面对器官捐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一家人都持什么观点?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器官捐献吗?教师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学生顿时展开了热议。有学生发言:“课文中写了祖孙两个都将眼睛捐献出来,他们虽然不在人世了,但眼睛却留给了盲童,给盲童带来了光明,这样的眼睛当然会永生。”有学生说:“器官捐献是救助他人的一种方式,就是死后将身体上健康的器官捐给那些需要的人。我比较认同小温迪的观点,器官捐献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如果是我,也会这样选择。”
教师利用问题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话题讨论活动中,语言表达训练自然展开,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学生思维发散点训练
面对文本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思维场景,学生自然会形成个性认知。如果此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引导他们从不同视角进行创新展示,学生将很快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并在个性见解的展示过程中实现语言表达训练。
《麦哨》描写的是一幅乡土味十足的生活场景。小学生对此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对“麦哨”的相关描写更是陌生。教师围绕课文插图展开教学引导:课文插图中画了哪些孩子?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开始观察插图,顿时有了表达的兴趣。有学生说:“这幅插图画了八个孩子,这些孩子在野外玩耍。其中两个男孩打架玩,可能是摔跤比赛,几个小伙伴在一旁加油。有一个男孩学倒立行走,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旁观看并鼓励。”有学生说:“这幅插图背景是金黄的麦田,还有小河、草地和大树,农村气息浓重,画面充满了和谐氛围。”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总结给出肯定评价,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学习文本内容。
教师从一幅插图展开教学引导,立刻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学生不仅能够观察到插图人物的个性形象特点,还能够关注插图的背景因素,从画面和谐度方面展开考量。从学生语言构建情况可以发现,其语言个性特点已经呈现了出来。
三、在学生情感交融处训练
学生情感伴随着教学始终。当课堂教学进入特定环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会被成功点燃,这自然是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时机。因为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当然会有话要说,而且说的都是触动心灵的话,这些话带有浓重的情感意味,其训练价值更高。
《全神貫注》描写的情节很有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自然会想到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全神贯注的例子,相信同学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不妨将你的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听一听,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迪。”这个话题一经抛出,顿时引发了学生的回馈热情。“我前几天在家复习语文,准备迎接期中考试,正当我全神贯注时,妈妈让我去吃饭。我鬼使神差地拿起拖把开始打扫卫生。妈妈问我要干吗,我才醒悟过来,引得一家人都笑起来。”“我玩手机游戏很上瘾。有一次,妈妈又要炒菜又要洗衣服,嘱咐我帮加点盐。我随口答应着,拿起小勺子就开始加盐,可眼睛还在看手机。妈妈问我加盐了没有,我一边答应一边又加了一勺盐。吃饭时,这菜不能吃了。我被妈妈狠狠批评了一顿。”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全神贯注”的案例展开讨论,特别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述给出了肯定评价。
教师让学生讲述生活中的相似案例,成功引发学生热议。因为学生讲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其情感更为真实,所形成的语言表达也更为真切。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低下,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对语言表达的训练时机展开多重选择,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