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8-09-27 09:45周惠
中国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互联网+时代

周惠

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热点之一。教育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也是当代教师无法逃避的一个现实话题。那么,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教师能否胜任新时代下的教学?如果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完成课堂上的一系列教学任务,未来我们还需要教师吗?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会被替代吗?

乍一看,教师职业的确挺危险。MOOC、可汗学院等在线优质课程的普及,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时候,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就能够完成知识的学习。这意味着学生不是只能在学校里接受固定几位教师所提供的课堂教学,而是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这让许多人惊呼。未来学校或许只需要最优秀的教师,而大量的普通教师就要失

业了。

在线课程之外,教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各类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出现,让教育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成为可能。国外的Knewton学习平台能够依据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开展具体的个性化指导。国内的一起作业网、作业帮、作业盒子、自习室等产品,能够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作业或知识点测试的同时,记录、收集、分析学生的完成与对错概率等各类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辅助练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依据。

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各类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师工作职责等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但教师职业真的会被“互联网+”时代的各类技术手段替代吗?教师会成为下一个大量失业的职业吗?答案是否定的。2017年,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种职业未来在英国的“被淘汰概率”,他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未来,教师职业仅有0.4%的淘汰概率,比科学家淘汰概率(6.2%)还要低。

为什么教师淘汰概率这么低呢?原因就在于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递知识那么简单。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技能培养、社会化程度等多层面的成长,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打基础。正因如此,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中,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学科知识与通识知识的掌握,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沟通合作、自主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各类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的确能够为学生提供可靠、丰富的知识,并基于各类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但这更多体现在学生知识层面的学习,在2016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的文化基础仅仅是核心素养三大维度中的一个维度,并且就算在文化基础这一维度中,知识的掌握也并不是唯一的重点,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的精神,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促进、发展与提升吗?答案恐怕让人有些失望。即便是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从目前发展的方向来看,其努力的方向也僅仅是能够基于海量数据,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帮助,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绝大部分素养,如学习习惯、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思辨能力、社会化发展等各方面素养的培养,新技术暂时还无能为力,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学校、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的。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如何应对?

尽管教师职业不会被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当前“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就能够高枕无忧。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与新产品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许多环节,重塑了教师职业的工作职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技术与产品,拒绝固执与墨守成规。尽管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仍然有许多教师对新技术不屑一顾,认为这些都是噱头,对实际教学没什么帮助。于是总以“觉得没用、自己工作负担过重、对新技术不熟悉”等理由,拒绝去使用新技术。拒绝的背后,是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体现。我们总是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生活的能力,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对新事物的态度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愿意去拥抱新生事物,才能够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这样的心态,又怎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积极面对新事物呢?

此外,不管教师怎么不愿意,新技术进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已经成为现实,并上升到了政府层面。如果教师不主动学习和探究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会降低教育教学的效率,也会让自己真正成为这一波技术进步中被淘汰的个体。

第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联网+”时代,各类新技术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强大助力,教师能够从容地改变教育教学关注重点,即从知识学习过渡到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正是这些年教育改革一直强调的方向。因此,新技术的发展事实上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用的

助力。

第三,教师要注重对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都更注重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许多教师都觉得教育学的那些知识“看起来有用但派不上用场”。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必须注重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未来的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从知识转向核心素养,教师就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对教师教育学科各类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提出了要求。

第四,教师要注重对发展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求学校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也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育人功能。而无论是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还是育人,都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了解之上。因此,未来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对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各类活动中。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渠道和空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和提取能力,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互联网+时代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